央廣網上海8月16日消息(記者楊靜、傅聞捷、林馥榆)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在接受央廣記者采訪時說,上海作為比較早、有規模地受到“西風東漸”影響的城市,這些年來一直都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陣地、橋頭堡,外面世界的文化通過上海傳進內地,內地文化通過上海輻射出去。繼續擔負起這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強大的中轉功能,是歷史和國家賦予上海的重任。上海應該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使世界能真實、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發展,了解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們對人類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如今,上海的重大文化節慶活動已經成為了上海的城市名片。正 如“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一樣,“上海文化”這塊金字招牌,也正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今年4月,上海歌舞團舞劇新作《永不消逝的電波》歷經多年打磨,在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迎來了正式首演。作為中國首部“諜戰”題材舞劇,該劇以中國無線電波之父李白烈士事跡為原型創排,反映了解放前我黨隱秘戰線的真實故事。有觀眾表示,有一種震撼的感覺,特別是扇子舞那一段,把老上海的風情表現得真的惟妙惟肖。
上海,曾是中國著名的“南方戲碼頭”,如今正在成為文化“源頭”。“演藝大世界——人民廣場劇場群”去年底正式命名以來,全球優秀制作人、導演紛至沓來,成為滬上最具標志性的演藝集聚區。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表示,希望在“演藝大世界”的整體的框架之下盤活整個演藝資源,另外一方面更希望能整合更多的推廣和宣傳資源,能夠把演出和旅游、和金融、和商業、和教育全部打通,最后惠民的是整個社會。
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中唯一的中國電影節,每年六月份,都會有幾百部影片在上海集中展映,世界首映,給全世界影迷帶來了一場饕餮的“光影文化盛宴”。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電影局局長胡勁軍說,“上海也是全國大概為數不多的,每周都有國際影展的一個城市。那么這幾年來上海的電影觀影活動除了電影節之外,它還有一個現象,吸引長三角,吸引全國各地的觀眾,就是為了看電影的目的來上海”
2018年上海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4227.7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約12.9%,已經躋身上海八大重點產業之一。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夏雨表示,集聚年輕人,集聚創新的要素、創新的機構、創新的企業和創新的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何建華認為這一系列重大節展的成功舉辦反映了上海文化品牌效應的初步彰顯。“上海的文化品牌體現了一個國際性的一個趨勢,上海具有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些文化要素都在這座城市進行集聚。上海要進一步的發展,就是要向國際的全球城市看齊、對表,就是要進一步的釋放它的文化的魅力,所以使這座城市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來的上海將更加注重“文化+”的跨界融合發展。到2035年,上海將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