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享護士”時代真的來了?上海專家:為時尚早
近日,“共享護士”的理念在全國多個城市悄然興起,陜西、山東、福建、江蘇等地紛紛出現了用手機下單即可呼叫護士上門提供打針、輸液、換藥等服務的新現象。
記者在手機程序市場中搜索了“護士”一詞,諸如“醫護到家”“V護到家”“金牌護士”等十余個主打護士上門服務的手機程序(App)映入眼簾。從2015年廣東省珠海市率先推出“滴滴護士”模式后,醫療保健、居家養老等領域持續增長的巨大實際需求始終在呼喚網約護士的全面推行。不過,去年3月,上海市衛計委就曾明確表示,護士與網約平臺簽約涉嫌違規執業。
“滴滴模式”是否能真正在醫護行業健康成長?業內專家表示,全面推行網約護士或許為時尚早。
費用比三甲醫院高出近10倍,用戶只圖個“方便不折騰”
先來看看“網約護士”究竟是如何操作的:打開某款App,首頁出現“護士上門”“護士陪診”“上門檢驗”三類主要服務,其中對“護士上門”的說明為“執業護士提供上門打針、輸液服務”。點開后,有打針、輸液、靜脈采血、留置針輸液、導尿、普通換藥等14項家庭護理項目,幾乎涵蓋了護理人員在院內的“主營業務”。
大眾反響好不好?據此App熱門服務數據顯示,銷量前3位的分別為輸液、打針與靜脈采血,銷售量均超過一萬人次。據外地媒體報道,不少服務都是子女為高齡父母購買的,“隨著社會越來越老齡化,上門醫療護理也變成了剛需。”廣州的陳先生是家中獨子,雖然沒有經濟壓力,但自己的小家和年邁的父母家相隔數個小時車程,“父親高血壓,母親要定期換尿管,每次陪他們去醫院,至少都要向公司請半天假。”陳先生說,為此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母親預約了一次上門導尿護理,“導尿服務單次189元,比醫院貴,但就圖個方便不折騰。”
打針單次139元、輸液單次169元、普通換藥單次139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護理部主任楊艷介紹,在本市三甲公立醫院,單次注射費為12元,導尿為20元。那么,這高出近10倍的定價從何而來?根據該網約護士平臺客服電話,記者連線了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該定價為打包套餐價,即除了基本醫療服務外,還包括了上門等時間和人力成本。不過,目前行業內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各平臺定價和優惠程度略有區別。
上海明令叫停“滴滴護士”:平臺資質、人員水準、定價等都待規范
不過,雖然此類網約護士平臺的業務范圍包括全國大部分城市,但定位為“上海市”時,受到地域政策條件限制,有些會顯示暫時無法預約業務。記者就此采訪了市衛計委副主任聞大翔,他介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24條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得開展診療活動。“此類網約護士平臺幾乎都未取得《醫療執業許可證》,而醫護人員的診療行為必須發生在醫療機構。”聞大翔指出,即便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本市也未準許護士上門進行居家靜脈注射等醫療服務,“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未來會進一步探索此類診療行為范圍的擴大,包括居家透析等,但前提是有法律法規的完善保障。”為此,去年市衛監部門聯系相關平臺進行了材料搜集,對涉及的護士開展了調查。
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下稱“中心”)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部科創項目管理員石瑛帶來兩個案例,“有共享護士上門后,被要求注射化療藥物。但化療藥物對靜脈的刺激和損耗非常嚴重,若居家操作時藥物不慎外漏至血管外,極容易造成靜脈炎甚至局部組織壞死。且化療藥物具有毒副作用,必須在化療藥物配置箱中沖配,這些條件是上門服務無法具備的;另一個案例是共享護士被要求注射醫療美容藥物,且藥品包裝沒有中文說明,根據《藥品管理法》,此類未經批準生產、進口銷售的藥品均為‘假藥’,這就對共享護士的執業帶來很大隱患。”
中心副主任沙小蘋也持謹慎態度。“目前不應急于推廣共享護士模式,以免出現良莠不齊的人員引發負面社會影響。”她表示,若想要該模式走得更遠,監管是首要因素,“醫療主管部門、工商部門、物價部門、執法部門等必須多管齊下,結合醫護行業特點,尤其要借鑒其他共享經濟行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前些日子,滴滴網約車平臺發生的惡性事件撩撥著大眾神經,“共享單車”在起步階段,也曾面臨諸多有關安全隱患的討論。“因涉及到患者這一弱勢群體,共享護士更應加大監管強度。”中心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部副主任何達說,民眾開始愿意自付費購買醫療服務,本質是對醫療資源更加充分的利用,也客觀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護理人員總量嚴重不足,缺口達300萬,因此即便有了共享護士平臺,又有多少護士能做到精力滿滿地上任?這也牽扯出另一個問題:價格的高低反映需求的大小,因此衛生健康相關部門應及時組織專業團隊進行調研,一是對共享平臺性質和資質進行評估,二是進行合理定價。”
何以真正共享?呼喚均質服務的隊伍與細化問責的規范
沙小蘋說,運用共享理念引導市場下的醫養結合業態發展無可厚非,該模式集聚了民眾(需方)、護理人員(供方)和醫療平臺(社會機構)三方利益,也呼應了當今醫療資源緊張的社會需求。這一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又該如何真正穩步發展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方瓊說,打造共享護士平臺重在對流程的設計和梳理,“除了最基礎的護士執業許可外,諸如藥物安全核對護士、護士人生安全等,這些配套制度都必須加以完善。”楊艷告訴記者,在國外培訓時她曾見過一種由中介平臺主導的培訓與執業模式,“即把有意向多點執業的護士聚集起來,進行嚴格的審查、考核與培訓后,中介平臺再與需方對接進行人員調配。我們若想做成這樣的模式,第一需要統一護理人員水平,保障護理質量均質。這并非是在平臺上傳執業執照這么簡單,是否有長期臨床經驗?專業背景如何?且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人員的情況也不同。”第二,她也提到契約關系與風險承擔的問題,“發生糾紛時,共享護士的原單位是否需擔責?共享平臺如何履行監管、賠付?出現醫療行為外的倫理道德問題時如何問責?這都是需要逐一擊破的問題。”
聞大翔介紹,“互聯網+”時代來臨,民眾的需求離不開“便捷”二字,為此上海也正在積極探索,如建設社區健康云基礎醫療平臺,將家庭護理及康復指導與社區醫療相結合,提供整體健康或疾病管理服務,通過整個醫療護理體系的建立來防范風險。同時,市衛計委也正在試點開展醫務人員電子身份認證,為智慧醫療服務的進一步開展奠定基礎。
“可以說,不僅是大眾期待規范有序的共享護士平臺,護理人員也抱著同樣積極的態度。”楊艷透露,不少護士也希望可以在空閑時間行有余力,“目前的院內收費的確難以體現她們的勞動價值與技術含量。”她提出,是否可以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由諸如中華護理學會等專業組織成立志愿者庫,由各醫療機構推薦人員后,學會統一進行審查、考核,從而形成一支高標準、高素養的共享護士隊伍,“不僅可滿足一部分社會附加需求,也可在特殊時期支援有需求的其他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