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斷裂的、木柄上纏著黑膠布的橡膠榔頭,是2002年一起“摩的”司機遇害案現場留下的唯一物證。時隔18年,上海市公安局刑技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證室副主任楊帆,憑借卓越技術和細致分析,從膠布上的細微痕跡中提取到關鍵生物信息,為案件偵破提供了一錘定音的證據。

跟一般人印象中的“神探”形象不大一樣,楊帆斯斯文文,大多數時間,他都穿著白大褂工作在實驗室里。就是這樣,他和同事卻能讓肉眼看不見的痕跡顯形,讓極微量元素重建案發經過,在不斷滾動的數據中找到隱匿的犯罪線索。

自2014年從警以來,楊帆經手生物物證1萬多件,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關鍵線索,僅在5年內就直接助力破獲了46起命案積案。他創新研發的“復雜親緣指數計算軟件”,不僅顯著提升警方打擊破案效率,還幫助230多個失散家庭重新團聚。

“看不見”的證據

中山北一路803號,久負盛名的“刑警803”大院,一間滿是精密儀器的實驗室里,楊帆和同事正仔細處理著從案發現場搜集的各種檢材。

這里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小心翼翼,不能造成污染,甚至對檢材數量的登記也有講究。“比如同一件物品上要檢驗兩個不同的地方,那么需要分別編號、注明,這樣的程序絕對不能出錯。”

不僅要從檢材中找到兇手留下的線索,楊帆還要分析其它現場痕跡,以完整還原案發經過。從這些細小的痕跡中提取出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細胞,往往成為破案的關鍵線索。

楊帆在進行檢驗鑒定(上海警方 供圖)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叢中發現一具無名女尸。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一塊重石壓著,尸體不遠處有一個旅行包,里面有幾件衣物和未完工的絨線衫。法醫判斷,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鈍器打擊頭部致死。

然而,這起案件偵查在當年陷入困境:無死者身份、無社會關系可排查、無偵查和技術手段可使用,讓它成了橫亙在許多刑警心中的命案積案。

“這些年我們不時就會把過去那些積案的物證拿出來重新做一遍。”楊帆說,隨著技術進步,過去一些案件中無法提取生物信息的,現在能夠提取了。2021年,他把死者的貼身衣物剪成幾十片,交叉運用多種新科技,成功提取到兩名男性的生物信息。經過排查比對,成功鎖定犯罪嫌疑人。不久之后,該男子落網,承認了作案的全過程。一起24年的陳年命案,就靠這看不見的證據,破了。

“生物信息的一大特點是能夠自我復制。”楊帆說,從檢材上測出存有生物信息后,就會送進實驗室里進行“擴增”程序,讓生物信息復制到足夠進行檢測分析的量。“而且,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是全世界都認可的認定人身的證據。”

即使無法立即從數據庫中比對出有效信息,生物信息的檢測也能為破案提供方向。這些年,楊帆從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被遺棄的行李箱塑料內層角縫中,甚至墻皮上都找到了破案線索。

既懂醫學又懂刑偵

既然生物信息技術已經如此神乎其神,那么還需要刑偵技術人員們做什么?“從現場尋找可能存在生物信息的痕跡,到最后分析確定結果,全部都需要我們來認定。機器只呈現客觀的信息,只有人的參與,才能讓這些信息的價值得以發揮。”楊帆說。

回到本文開頭的“摩的”司機被害案,那把榔頭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跡外,當年的偵查手段沒能提取到其他物證。此后的技術檢測中,技術員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終有殘缺,難以明確嫌疑人。

2020年,這件物證擺在了楊帆案頭。“榔頭經過河水浸泡,再加上歲月侵蝕,需要考慮流水沖刷、細菌蠶食的影響,又要盡可能排除后期污染,保護好檢材,難度非常大。”他先推演作案過程,精心設計提取方案,然后再用多種方法交叉檢驗……

兩天后,楊帆終于在包纏榔頭的黑膠布上找到突破口,并使用“化整為零”的新方法,提取到可靠生物信息。通過反復實驗和交叉比對,他最終證明,這些信息是可以當做證據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一周后,潛藏了18年的兇手歸案,塵封的真相終于大白。

楊帆說,作為公安部門的專業技術民警,既要懂醫學,又要懂刑偵。而站在法律角度,案件的線索和證據,更講求唯一和可溯源,“所以每次檢驗比對都要慎之又慎,不能輕率地出具結論”。

技術助力“團圓”

生物物證不僅可以幫助破案,楊帆還用自己的專業,致力于失散親人的親緣關系認定工作。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63歲老胡向警方求助,他從小被人領養,與親人失散。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認祖歸宗的意愿愈發強烈,希望找到自己的親生家庭。

經過全國打拐數據庫比對無果后,楊帆使用自己研發的“復雜親緣指數計算軟件”,發現身在江蘇句容的方先生可能與老胡屬于同一個家族,存在親緣關系。

民警在句容找到了69歲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其中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58歲。楊帆設法重建了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與老胡生物樣本開展比對,最終確認了老胡與方家兄弟姐妹的親緣關系。

在認親現場,老胡與從外地趕來的兩位同胞兄妹含淚相擁。這是“團圓”行動中在上海找到的失散時間最久的一家人。時隔63年后,白發老人與親人重新團圓的場面,也讓楊帆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更深的價值認同。

自2021年“團圓”行動以來,楊帆和團隊已為230多個失散家庭的重新團聚,提供了有力科學依據。

楊帆和同事交流檢驗思路(上海警方 供圖)

由楊帆領銜建立的生物物證室,已經成為全國唯一由省級公安機關主辦的法醫物證領域公安部重點實驗室,目前他正在推進全國首家新型生物物證數據庫的建設。

編輯:唐奇云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