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4.868噸區域品牌價值突破50.38億元的“鄒城蘑菇”菌絲順利出口海外,開啟了“菌瓶出海”的創新模式,這一突破不僅豐富了鄒城特色農產品出口品類,更標志著食用菌產業實現從技術依賴到自主可控的關鍵跨越。
實現“菌瓶出海”離不開全產業鏈的保障。此次出口美國的產品,將傳統的成品改為瓶裝蘑菇菌絲,實現了國內發菌、國外出菇的新模式。“過去出口成品易出現水分流失、褐變腐爛等問題,現在我們直接出口菌瓶到海外出菇,確保了食用菌的新鮮度和營養價值。”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麗輝介紹道。
“一個完整的菌瓶生產周期大約需要50天,而出口菌瓶還需經歷30至40天的海運過程,因此必須在低溫環境下運輸,才能保證菌絲順利出菇。”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廠長袁寶詳細介紹了運輸的關鍵環節。為此,友泓生物經過數月技術調整,反復優化菌絲配方和培養工藝,使菌瓶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運輸穩定性。菌瓶抵達國外后,企業還通過遠程視頻方式,為當地技術人員提供全過程指導,確保每一階段都能科學管理、精準調控。
“過去,菌種大部分靠進口,成本高不說,出了問題還常被歸咎于我們技術不行,吃了太多‘啞巴虧’!”山東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德禎回憶起被“卡脖子”的過去,忍不住感慨,也道出了曾經的產業痛點。
如今,局面徹底扭轉。鄒城通過與國際蘑菇學會、中國農科院等十余家頂尖機構深度合作,建成了“國家食用菌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等39個科研創新平臺,承擔了49項國家及省市重點科技項目,授權專利547件,其中發明專利107件,實現了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跨越。目前,鄒城已自主培育杏鮑菇、羊肚菌等26個優質菌種,金針菇產量占全國七分之一。
從研發到全產業鏈的持續創新,關鍵在于擁有堅實的人才基礎。鄒城牢牢抓住人才技術這個支撐點,先后招攬全國食用菌方向的高層次人才33人,中國食用菌界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吉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玉在鄒城設立院士工作站,其學生李曉博常駐鄒城專注食用菌種苗培育。“‘玉木耳’有‘賣相’,有‘內涵’,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17種氨基酸,領先全國水平。”李玉院士說:“鄒城在食用菌產業上,抓住了‘芯片’攻關,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從“受制于人”到“揚帆出海”,鄒城用科技賦能產業,用人才點燃引擎,走出了一條從自主創新到特色升級、從產業振興到共富共享的創新之路。(馮貴雨 宋文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