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俯瞰山東半島,一條綿延三千多公里的黃金海岸線似綢帶舒展,大大小小的海島星羅棋布,鑲嵌在碧海之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富集的海洋資源和堅實的產業根基,筑起了山東“藍色家底”。去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8萬億元大關,居全國第二位,對GDP增長貢獻率達23.9%。
面向未來,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突出。新形勢下,山東如何鼓足“藍色動能”,推動海洋經濟再上新臺階?依海求新、向海圖強、海陸聯動——山東向著海洋強省目標前行。
從東營市墾利區向海遠眺,光伏板陣與養殖區在海面上和諧共生。這片海域不僅生產著清潔電力與漁獲,更實踐著“立體用海”。
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山東分公司HG14項目經理張澤成介紹,先前,這片海域被養殖企業合法使用,由于傳統用海實行“平面化”管理,僅能界定單一空間權利,光伏項目建設一度陷入僵局。
自然資源部出臺推進海域立體分層設權的系列政策,東營因地制宜開展了相關探索。“我們將項目所在海域分成包括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等在內的立體空間,在不同空間層次上分別設立海域使用權。”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查監測科科長李學慧說,這就像給海域空間裝上了“多層電梯”,讓不同的用海需求都能各得其所。如今,這片海域上的光伏和養殖企業都拿到了產權證書,不僅破解了用海矛盾,也為全省拓展海域開發利用空間積累了經驗。
改革創新是進一步激發海洋發展動力的“關鍵一招”。山東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海洋開發保護制度,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協同一體的海洋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體系,探索推進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實施自然岸線占補制度。同時,深化海洋經濟集成改革,在海洋新業態培育、海域綜合利用、海洋園區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推動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戰略性轉變。
木塊拆解、表面打磨、零部件組裝……在日照市嵐山區的日照京杭林產家具有限公司車間,一件件“大塊頭”家具接連下線。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打造的“前港后廠”模式,是該企業選擇落戶的重要因素。
日照港嵐山港區擁有6個木材專用泊位,年接卸能力1500萬立方米,形成了300余家企業的木材產業集群,年貿易加工產值突破100億元。近5年來,日照港累計投資近430億元,納稅近76億元,帶動臨港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利潤、利稅比重均保持在85%以上。隨著日照市港產城融合發展縱深推進,港口、產業、城市正相互賦能。
統籌港產城融合,是山東堅持陸海統籌,全省域、系統性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之一。山東把陸海統籌作為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統籌陸海空間布局、生態環境治理、優勢產業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陸海一體發展。在統籌港產城融合方面,探索港區、園區、城區“三區互融”,創新設施共建、資源共用、利益共享機制,構建以港興城、港產聯動、產城共榮的港口樞紐經濟圈。
開放是海洋的天然屬性,合作、開放、包容、共贏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9月7日—9日,一場以“海”為名的國際盛會——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將在青島舉辦,已經吸引來自六個大洲、68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參加本次論壇活動,助力山東海洋開放合作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延伸。
省海洋局局長王仁堂表示,山東將放大論壇效應,深度對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建設,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海洋產業園區,實施藍色經濟合作示范項目。對接國內外優質企業,吸引到山東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推動海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到2027年,培育20個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記者 張文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