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在山東省壽光市北部的渤海灣畔,那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雖然已經離家五十余載,但故鄉的一年四季,依然是我心中的歌,一首一首,不時響起;亦是游子腦中的畫,一幀一幀,不時涌現。

圖片

渤海灣的秋,是從天與海的交際線開始的。天色極藍,藍得發脆,仿佛一碰就要叮當作響。那藍,竟不知是天染了海,還是海映了天,只見得浩浩渺渺的一片碧色,浮著幾縷纖云,宛如仙人信手拋下的素紗。海風已不似夏日那般咸濕黏膩,轉而清冽起來,掠過水面,激起細碎的銀浪,一層推著一層,直至沒入遠處的蒼茫。海面則鋪開了無邊的綢緞,被風一吹,便起了千萬條皺紋,在秋陽下閃著細碎的光。

圖片

故鄉的秋來了,先是悄悄地來,后來便大張旗鼓地來了。

海邊的漁港熱鬧起來。漁港里桅檣如林,舟船簇擁。漁船皆油了新漆,備齊了網具,休漁期結束了,漁船又要出海。碼頭上擠滿了送行的人,漁婦們站在碼頭上,手里攥著平安符,嘴里念叨著什么。叮囑聲、告別聲、引擎轟鳴聲混雜在一起。

圖片

汽笛一響,船隊競發,向著遠處的漁場駛去,驚起了棲息在岸邊的海鳥。它們撲棱著翅膀盤旋于空,似乎也要瞧瞧這人間豐收的熱鬧。不幾日,漁船滿載而歸,艙里銀鱗跳躍,蝦蟹蠕動。碼頭上頓時喧騰起來,稱重的、議價的、搬運的,人聲與海鮮的腥氣彌漫在咸風里,織就了一幅活生生的漁獲圖。

圖片

灣畔的蝦池一方連著一方,平展展地躺著,映著天上的流云。池水被秋風拂動,蕩起漣漪,隱約可見肥美的蝦影穿梭其間。養殖戶們撐著小船,撒網捕撈,一兜起來,便是活蹦亂跳的收獲,銀光閃閃地堆滿了船艙。他們的臉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既無大喜,亦無大悲,只是默默地收網、撒網,仿佛這秋收于他們,不過是又一個尋常日子。

圖片

渤海灣畔是共和國最大規模的海鹽和井鹽生產基地,縱橫的鹽池如巨人之棋盤,排列整齊,泛著深淺不一的色澤。眼下正是鹽場的秋曬季,池水被秋陽蒸騰著,漸漸析出潔白的鹽粒。鹽工們用機械和耙子將鹽粒推成一道道雪嶺,在日光下晶晶然閃爍。遠遠望去,好似積雪覆地,在藍天下白得耀眼。鹽工們古銅色的脊背上沁出細汗,與鹽花混在一處,分不清是汗成了鹽,還是鹽化了汗。曬得黝黑的臉上泛著鹽霜,在秋陽下閃閃發亮。這是他們一年中最后的勞作,鹽粒堆成小山,便是他們一年的收成。

圖片

灘涂上的堿蓬草這幾年越來越少了,與東營黃河入海口和遼寧盤錦的紅地毯相比,很是遜色。但染了秋色,依舊瘋狂地紅起來,在碧海藍天下顯得格外奪目。遠望如火如霞,鋪展至天際。這紅,不是嬌艷欲滴的那種,而是帶著滄桑的暗紅,與碧海藍天相映,竟生出幾分蒼涼壯闊之美。時有白鷺在其間踱步,羽白如雪,更添一抹靈動。城里人驅車來看稀奇,舉著相機拍個不停。當地人卻不解這有什么好看——他們日日從此經過,只覺得尋常。

圖片

離海稍遠的鄉間,農田里秋收正忙。玉米稈枯黃了,黃澄澄的玉米棒子從青皮里探出頭來,棉花桃子張嘴綻出雪白的絮朵,大豆莢飽滿了,地瓜秧子爬滿了壟溝,花生在地下憋足了勁兒,只等人來挖。農民們在地里忙碌著,收獲著一年的辛勞。拖拉機在田埂上突突地響,揚起一陣塵土。農人們穿梭于田壟之間,收割、采摘、裝載,忙碌卻歡喜。汗水從額角滑落滴入泥土,他們的臉上卻漾著笑意——那是對一年辛勞終得回報的欣慰。莊稼人的笑聲粗獷而真實,在秋風中傳得很遠。

圖片

玉米地里最是喧囂。女人們走在前面,麻利地掰下玉米棒子。男人們揮舞著鐮刀,玉米稈便一排排倒下,棒子上的須子沾了露水,粘在手上,癢癢的。地瓜地里又是另一番景象。镢頭下去,一窩窩紅皮地瓜便滾了出來,沾著新鮮的泥土。地瓜有大有小,形狀各異,有的圓滾滾像個胖娃娃,有的細長如紡錘。挖到一個特別大的,眾人便圍過來看,嘖嘖稱奇。花生地里,女人們排成一排,一邊說笑一邊拔花生。花生秧子連根拔起,下面掛著一串串飽滿的莢果。抖一抖土,白生生的花生便露了出來。

圖片

果林深處,人聲與勞作之聲窸窣響起。李老漢站在矮梯上,左手托住一枚飽滿的蘋果,輕輕一旋,再向上一托,那沉甸甸的果子便離開了枝頭,安然落在他掌心,輕輕放入腰間的帆布兜。滿了,便回身踏下木梯,俯身將蘋果一個個取出,放進地上的果筐里,那動作輕拿輕放,像安置熟睡的嬰孩。遠處的果園空地上,停著幾輛拖拉機牽引的大拖斗。女人們兩人一組,抬著滿筐的果實,喊著號子,合力將筐子抬上車斗。紅色的蘋果、金黃的梨、紫紅的李子,還有晚熟的桃子,各色果實堆積成小山,在漸高的秋陽下流淌著誘人的光澤。空氣中,除了果香,更彌漫著一種忙碌而滿足的氣息。

圖片

暮色四合時,人們還在忙著將最后的收獲歸倉。星星出來了,密密麻麻布滿了天空。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扛著農具往家走,腳步沉重卻透著輕快。

秋收,是一場汗水與甜蜜的交響,在天地間酣暢淋漓地奏響。緊接著是秋種,收割畢的土地旋即又被犁開,新一季的麥種落入土中,孕育著來年的希望。

渤海灣的秋天,便是這樣一幅繁忙著、喜悅著、又隱含莊嚴的畫卷。既忙碌又寧靜,既喧囂又寂寥。海風裹挾著咸腥的氣息吹過灣畔,將鹽場的咸、蝦池的鮮、漁港的忙、農田的香都攪在一起,釀成一種獨特的秋的味道。海與人,自然與勞作,在此處交織成一曲豐收的頌歌,嘹亮而渾厚,回蕩在天地之間。這味道,只有生長在渤海灣畔的人才能品得出其中三昧。

圖片

豐收時節,天地間鋪展著金黃的盛宴。稻穗低垂如謙遜的哲人,果園枝頭綴滿紅寶石般的果實,田間回蕩著農人收獲的笑語。這種喜悅源于大地無私的饋贈,源于辛勞終得報償的滿足,如同生命中的輝煌時刻,讓人忍不住歌頌自然的慷慨與人生的充盈。

然而秋風乍起,又別有一番清寂。枯葉蝶舞般告別枝頭,冷雨敲窗聲里夾雜著鴻雁南飛的哀鳴。這種愁緒并非無病呻吟,而是人類對時光流逝的本能感知——見一葉落而知歲暮,觀萬物凋而思無常。歷代文人以“秋風秋雨愁煞人”寫盡這種心境,實則是借自然之蕭瑟,抒人生之慨嘆。

圖片

秋日之矛盾,恰似人生之縮影——豐盈與凋零交織,歡欣與悵惘并存。這種復雜心境的并存,正是秋天最深邃的魅力所在。這矛盾實則相生相成:正因知萬物終將凋零,眼前的豐盈才更顯珍貴;正體驗著收獲的喜悅,才更懂時光無情的必然。如同蘇軾中秋夜“起舞弄清影”的曠達與“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悵惘并存,王維既寫“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也作“秋風蕭瑟天氣涼”的感傷。

圖片

最深刻的秋日智慧,或許在于同時擁抱這兩種情緒——既不忘以豐盈之心慶祝收獲,亦不以愁緒為敵而坦然面對無常。如此方能在金燦與灰蒙交織的季節里,獲得一種平衡的清醒:珍惜當下果實而不執著,感懷時光流逝而不沉淪,最終抵達生命成熟的境界。(陳光)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