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四月天,鄒城孟府的兩棵流蘇樹又開花了,空中俯瞰,如云似雪,簇成一團,恰似碩大的“花球”;近看,樹枝隨風搖曳,花瓣潔白如絲,與賜書樓的青磚黛瓦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古色古香的中國畫;駐足樹下,清香怡人,樹大如蓋,古老的庭院充滿了詩情畫意。

孟府流蘇每年花開之際,都會引發(fā)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人不辭辛勞,驅車幾十里,甚至不遠千里奔赴而來,只為一睹孟府流蘇的綽約風姿。

因其芳華,當下流蘇已被世人廣為種植,有的地方甚至有了流蘇大道。流蘇千千萬,世人為何獨愛鄒城孟府這兩棵?孟府流蘇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讓人心馳神往、如癡如醉?除了其本身出眾的觀賞價值外,還有這么幾個原因。

其一,流蘇所在地孟府。眾所周知,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孔孟”,孔子被稱為“至圣”,孟子被稱為“亞圣”,孟子不僅對儒家學說進行了傳承與發(fā)展,他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執(zhí)政者。孟府是孟子后裔居住生活的宅第,始建年代不詳,但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景祐年間就進行了修建,現(xiàn)存孟府至今已近900年歷史,經(jīng)過多次修葺和擴建,形成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和布局。孟府近900余年的歷史沉淀了無數(shù)的故事,這兩棵流蘇便是這段悠久歷史的無聲見證者。

其二,流蘇珍稀三百年。 孟府里的兩棵流蘇樹,一雌一雄,植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們歷經(jīng)風雨洗禮,卻依然屹立不倒,一直陪伴著孟子后裔。流蘇本身就是珍稀的樹種,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再加上三百多年的歷史,孟府流蘇更為彌足珍貴。

其三,流蘇的文化底蘊。孟府流蘇位于賜書樓前,而賜書樓是孟府內極為重要的建筑,主要用于存放皇帝欽賜的墨寶、圣旨、誥封、古籍文獻以及家族檔案等物品。這座建筑不僅是孟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孟府流蘇見證了孟府的興衰變遷、見證了孟子后裔的生活點滴,不知有多少孟子后裔曾在樹下追逐嬉戲。而對于文人雅士來說,這兩棵流蘇象征著儒雅之氣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如今,游客在欣賞流蘇花的同時,也能沉浸式體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鄒城市的文人雅士每年都會相約賜書樓,在流蘇樹下舉辦讀書、撫琴等充滿文化韻味的活動。

其四,流蘇獨特的花語。流蘇花開一片雪白,葉為綠色,綠色為青,諧音為清,寓意清清白白,引發(fā)出“清白做人、清正廉潔”的精神內涵,與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高度契合。

其五,流蘇濃濃的鄉(xiāng)愁。清末時期,孟子后裔孟繁驥居住在孟府,彼時他常于樹下賞花,吟詩作賦,愜意悠然。后來,孟繁驥一家遷至南京,隨后又遠渡重洋,遷至臺灣,從此遠離故土,思鄉(xiāng)之情自然難免。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鄒城市的文化代表攜孟府攝影集赴臺,專程拜訪了孟繁驥先生,孟繁驥看到攝影集上的流蘇時,激動得潸然淚下,急切地問家鄉(xiāng)人:故居流蘇尚能開花否?不知何時能賞花故鄉(xiāng)?此刻,對于孟繁驥來說,鄉(xiāng)愁就是賜書樓前的流蘇花。其后,孟繁驥終老臺灣,未能再踏上故鄉(xiāng)土地觀賞流蘇花,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一樹流蘇花如雪,十里飄香醉清風。”孟府流蘇扎根于孟府悠久的歷史土壤,依托孟子文化的深厚底蘊,憑借自身珍稀古老的特質、獨特的花語內涵,以及寄托著游子鄉(xiāng)愁的情感紐帶,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孟府流蘇不僅是一道視覺上的絕美風景,更是一處承載文化記憶、傳遞精神力量的心靈棲息地,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在繁花與古建間,品味歷史、感悟人生,也讓這一抹如雪的繁花盛景,在歲月長河中持續(xù)閃耀著迷人光彩。(呂光社)

編輯:唐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