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蘭陵縣魯城鎮寨山前村的蜜桃種植基地里,沉甸甸的蜜桃掛滿枝頭,果農們穿梭其間忙碌采摘,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
村口的蜜桃批發市場里,來自棗莊、江蘇等地的客商正忙著驗貨、裝車,過磅聲、談笑聲此起彼伏。這幅豐收圖景的背后,是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來的“甜蜜”變遷。
“以前自己種桃,技術跟不上,果子賣不上價,現在加入合作社,啥都不用愁!”正在裝箱的村民倪偉算起了增收賬,“今年我家10畝桃,畝產6000多斤,家門口建起了批發市場,光銷售運輸的成本就省了不少錢!”
寨山前村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村內種植蜜桃已有20余年歷史,但始終賣不上好價錢。“守著好山好水,咋就富不起來?”這是村“兩委”常琢磨的事。轉機出現在2022年,村“兩委”外出學習發現,無論是管護經驗、品種改良還是經營模式、品牌銷售,都差著人家半截。
“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得抱團發展!”村黨支部決定領辦合作社,2022年7月,后隆灣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黨支部牽頭挨家挨戶做工作,黨員帶頭以土地入股,短短兩個月就整合零散地塊500余畝,建成標準化蜜桃種植基地。
合作社創新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市場”運行機制,讓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有“主心骨”。黨支部負責協調土地流轉、爭取政策支持;合作社聘請農科院專家定期駐點指導,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基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采摘,確保果品品質;配套建設的批發市場,則打通了“從枝頭到舌尖”“從田地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剛開始有人犯嘀咕,怕合作社辦不長久。”村民倪加禮回憶,“黨員們帶頭加入合作社,手把手教大家疏花疏果、套袋技術,看著黨員的果子長得又大又好,大伙才慢慢放下心來。”如今,全村132戶村民加入合作社,昔日的“零散田”變成了“聚寶盆”。
品牌是打開市場的鑰匙。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瞄準品牌市場,積極開展綠色食品認證。經過兩年努力,2024年“秋彤桃”成功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包裝上的“綠色標識”成了搶手貨。“以前論筐賣,現在論個賣,認證后的桃子每斤能多賣1元。”合作社理事長倪海清拿著印有綠色食品標志的包裝盒說。
產業旺了,集體和群眾的腰包一起鼓起來。合作社年產值達800萬元,種植戶畝均增收超1萬元,村集體通過基地管理、市場租賃等每年穩定增收6萬余元。更讓村民欣喜的是,村集體有錢了,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閑置空地改造成了文化廣場。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領出了產業興旺,辦出了民心凝聚。”魯城鎮黨委書記王磊表示,寨山前村的實踐證明,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合作社的經濟優勢和群眾的參與熱情結合起來,就能走出一條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雙贏路。
如今,魯城鎮共有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4家,覆蓋全鎮68.6%的村莊,發展果蔬、苗木、錦鯉、金蟬等特色種養殖產業,2024年合作社累計為村集體增收136.8萬元,越來越多的群眾嘗到了“黨建引領+產業共富”的甜頭。
夕陽西下,蜜桃批發市場的最后一輛貨車駛離,村黨群服務中心辦公室的燈光亮了起來。村“兩委”干部和合作社骨干們圍坐在一起,規劃著明年增建冷庫、培育人才發展電商直播的愿景。
寨山前村的“甜蜜”故事,還在繼續書寫。(來源:蘭陵縣委宣傳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