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12月15日消息(記者唐磊)“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這是文學大家梁實秋《憶青島》一文中對青島的印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特色品牌作為重要手段,更加直觀地體現了城市文化。翻開青島的百科詞條,榮譽稱號一欄密密麻麻: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電影之都、中國節慶名城……青島,是一座有著多樣文化面孔的城市。

青島海濱風景(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面孔一:傳統范 歷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提起青島,“紅瓦綠樹 碧海藍天”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國際范也是它的標簽之一。但實際上,青島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人文薈萃。當下的我們如何去觸碰青島那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脈絡,非遺打開了一道文化的“窗口”。

非遺是一座城市自己的“文脈”,是扎根于這座城市成百上千年歷史底蘊的根與魂。青島非遺文化的豐富性,令人嘆為觀止。膠州秧歌、茂腔、萊夷古樂、螳螂拳、膠東剪紙、魯繡……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市共有非遺代表性傳承項目926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6項,省級74項,市級207項。這些非遺項目涵蓋了傳統曲藝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民間文學、傳統體育游藝、民俗、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多種門類與形式,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島的每一個角落。

此外,隨著國潮的興起,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作為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青島,如何抓住這一風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手造成為一個突破口。

手造“根”在非遺、“魂”在文化,是講好青島故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青島全方位打造“山東手造 青島有禮”文化品牌,并將這一品牌作為統領全市手造工作的總抓手。同時,聚力打造“山東手造 青島有禮”品牌矩陣,全面梳理手造資源,設計推出全市手造產業地圖。創新打造手造產業數字化融媒體服務平臺,打通手造產業上中下游全鏈條資源,線上服務手造企業500余家,上線手造產品2000余件,年度最大訂單金額超過100萬元。

如今,青島越來越多的手造產品“活起來”“火起來”,借力手造產品,青島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文字、圖片中,而是變得可感、可及,將青島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面孔二:洋氣范 數字文化“出鏡”“出圈”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融合,文化可以走向“遠方”,旅游也會更有“詩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青島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以科技為筆,以文化為魂,打開更大的蝶變空間。

當下的青島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文化賦能旅游發展文章,充分發揮海洋、歷史城區、工業遺產、傳統村落等資源優勢,青島將著力促進旅游與文化、農業、工業等領域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基因,大力發展元宇宙、數字創意等文化新業態,推動數字文化貿易,推出更多大型旅游演藝項目,突出特色文化創新供給,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青島正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行動,“一部手機游青島”接入旅游資源超1.9萬個;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培育一批數字創意、數字娛樂、數字藝術展示、線上演播等業態項目,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產業發展培育強勁動能。

夏日青島海邊,眾多游客趕海游玩(央廣網發 王偉 攝)

在具體實踐方面,青島著力打造“尋夢滄海”“海上有青島”等網絡群眾文化品牌;持續提升博物館、美術館等場館智能化水平,融合全市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場館信息資源,全面推廣“山東全民閱讀在線平臺”,完善圖書館數字體驗空間,為市民提供豐富快捷的數字文化服務;加快手造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石雀故事”手造工業互聯網等一批新業態,創新打造手造產業數字化融媒體服務平臺。

作為電影之都,近些年,各種大片的“含青量”越來越高,《流浪地球》《封神三部曲》《抓娃娃》……伴隨著電影的爆火,青島也被越來越多人了解、向往,無形之中也成為最佳城市宣傳片,在帶動青島文旅頻頻出圈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美譽度。

新體驗、新場景、新業態、新項目……如今的青島,不斷上“新”的文旅內涵彰顯出了強大“引力場”、跑出了“洋氣范”,也成為推動青島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記者了解到,前三季度,青島市文旅產業增加值1260.5億元,增速7.4%;預計全年接待游客超1.4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億元,同比增長超13%;審批5000人以上大型明星演唱會、大型音樂節58場,同比增長152%,吸引觀眾48萬人次……這份成績單成為青島文化“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生動注腳。

面孔三:全民范 文化生活“可感”“可及”

文化如水,滋潤萬物于悄然無聲。近年來,青島市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惠民體系,開展多彩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一批市級重點文化設施相繼啟動建設,覆蓋市、區(市)、鎮(街道)、村(社區)的四級公共服務網絡持續完善,便民文化圈服務半徑不斷擴展延伸,全市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實現免預約、常態化免費開放。

目前,全市共建成公共圖書館11個(16處)、文化館11個(14處)、“青圖驛站”104 個、24小時圖書館34處、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36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900多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

聚力打造“博物館之城”。持續完善“海洋文化、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鄉村記憶”四大博物館集群。目前,全市備案登記博物館數量達到144家,其中免費開放121家,已初步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為特色,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體系。

此外,青島統籌運用全市文旅系統優質資源,結合不同群體的喜好和需求,不斷探索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豐富完善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