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看過影視劇、舞劇《白毛女》的人都不會忘記:在過年的前夕,喜兒得到爹爹的“過年禮物”——一根紅頭繩時喜出望外和楊白勞辛酸地為喜兒扎上紅頭繩的場景。這一場景影響了中國幾代人。前不久在青島海麗雅集團參觀見學中又勾起我們對這一情景的聯想,見證了一個從制作頭繩起家的作坊走向創造纜繩中國“四個第一”的百年企業。
海麗雅集團工業園
乙巳蛇年末伏剛過,在一個難得的晴朗而涼爽的天氣,有幸來到位于青島市市北區大沙路2號的海麗雅集團。這里是由舊廠房改造的總部機關住址。走進以繩子為主題的博物館,設有海麗雅創建發展史展、產品陳列展、安全應急教育培訓中心等,院內還裝置了高空、深井、消防等救援演示場景。一位氣質不凡的女企業家——海麗雅集團董事長張旭明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原本是重點了解海麗雅集團如何生產登山攀巖運動中安全保護繩纜情況,可聽了張旭明的介紹,看了集團的宣傳片,參觀了集團的創建發展歷史,參與了高層逃生體驗,目睹了海麗雅集團蛟龍救援隊在安全應急中搶救生命、轉危為安等各種演示,使我們為之一振,產生了很多“想不到”:一個百年企業怎么會一直在“一根繩子上”做文章?一個民營企業怎么會把自身生存發展系于國家、社會的安全應急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怎么會與“國之重器”“民之常事”聯系得如此緊密?一個從普通女工成長起來的企業家怎么會有如此高深且接地氣的境界和視野?一連串的問號等待著我們的深入考察和思考。
海麗雅集團歷史展廳
場景化沉浸式體驗——高層逃生體驗
專注——百年繩匠,繩生不息。從1922年創立制作“扎頭繩”的民間作坊,到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到1977年成立國營青島花邊廠,再到改革開放后改制為民營企業并更名為青島海麗花邊織帶有限公司,直至2014年成立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這就是青島海麗雅集團走過的百年歷程。百年來,海麗雅集團始終在“一根繩子”上“跳舞”,絕沒有在“一根繩子”上“吊死”。他們既有在“繩、纜、線、帶”上的產品升級、大踏步前進,又有一步一個腳印地深耕細作。聚焦在一個看似“簡單”的產品上投入百年心血,體現了非凡的戰略定力和對主業的堅定信念。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在實踐中打造“百年繩匠”,使之“繩生不息”。20世紀90年代,海麗雅迎來了經營危機,董事長張旭明果斷關停9個非主業子公司,全力進軍技術空白的“特種繩纜”領域,使企業突破低附加值困境,逐步發展為海洋裝備、防務裝備和安全應急三大產業板塊,實現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變,成為異軍突起的行業“隱形冠軍”。
百年繩匠,繩生不息,意味著百年積淀的技術訣竅和經驗是其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標示著對產品品質的極致追求,對每一道工序的精益求精,對材料、工藝、性能的不斷鉆研和提升;印證著專注、深耕、持續創新是中小企業成長為行業領袖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海麗雅在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張旭明的領導下,異軍突起成為行業中的“隱形冠軍”,并為繩纜行業及安全應急行業培育了創新人才。從黃濤研發新型潛標繩纜裝備,成為國際聯合科學家團隊首次使用的中國產品,其本人榮獲“中國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榮譽;到鄭文嬌開創國內安全應急體驗式教育培訓模式,獲得青島市最美“第一響應人”榮譽稱號;再到徐連龍帶領團隊成功研發“蛟龍”安全應急救援技術體系,其本人擁有專利49項,先后榮獲“大國工匠”“中國紡織大工匠”“中國紡織工業勞模”等多個“國”字號殊榮,被譽為“80后制繩大師”等。這些都充分彰顯了海麗雅“繩匠輩出、百年賡續、繩生不息”的專注精神。特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面對各種風口和多元化誘惑,能夠堅守主業,專注于提升核心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展現了對企業本質的深刻理解。
海麗雅集團董事長張旭明在2024全國首屆水域救援綜合技能公開賽暨高精尖水域救援裝備展演活動上講話,這是水域救援領域的首個國家級的專業賽事。
“中國紡織大工匠”、海麗雅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徐連龍做客央視二套《對話》欄目,解讀海麗雅為“天問一號”提供的著陸傘繩連接技術及特種彈性繩索裝備,助力其穩著陸。
海麗雅由對“一根繩子”的百年專注打磨,使得今天創新產品1000余種,榮獲中國專利申請50強企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國家應急產業重點聯系企業、國家首批“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培育工程”企業、全國“百佳”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國家、省、市殊榮百余項。在“浮躁”的商業環境中,海麗雅的百年專注如同一股清流。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源于對核心業務的長期投入和對品質、技術的不斷“攀登”。
責任——強國安民,匹夫有責。考察中,始終有一個問題縈繞著我們:表面看來,海麗雅集團就是個做繩纜的普通企業,為什么能與“強國”“安民”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展板中看到,海麗雅為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國家863重大項目研發并配備特種繩纜裝備,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成功替代進口產品,這種技術突破確實配得上“強國”二字。而“安民”體現在更多細節,如消防員用的逃生繩、高空作業安全繩等,他們都是作為“救命繩”而非“要命繩”來對待的,確保一絲不茍地守護生命的最后防線。還看到,海麗雅參與制定《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突發事件響應要求》《城鎮應急避難場所通用技術要求》等5項國家標準、3項山東省地方標準、2項行業標準、3項地方標準等,相當于用“一根繩子”拉起整個行業的安全線。這實質是一種責任,是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
2012年6月27日,公司海洋特種繩纜助“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標志著公司特種繩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替代進口產品。
近代以來,我國就流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海麗雅的每一步發展都踩著中國歷史的關鍵節點;它的每一次變革、每一次新起點、每一次創時代經典;它從生產扎頭繩到生產上天入海立地的特種繩纜,從落后小作坊到先進工業園和大型場館,從單一地域市場名牌到走向全國和世界的品牌……都體現出海麗雅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名言的詮釋和升華,體現出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傳承性。
創始人段巨川1922年從濟南到青島創辦協成花邊廠(海麗雅集團前身),艱難創業25年,開啟了扎頭繩國產化制造的先河,實現了以民族企業救國之夢;在戰爭時期,企業面臨生死存亡,銷售經理宋云居帶領僅存的8名工人將積壓的庫存全部銷售處理,使企業“東山再起”;1956年協成花邊廠公私合營,段敬齋被任命為董事,帶領大家當年實現產值31萬元,利潤7.5萬元,上繳稅金3.1萬元,被譽為“江北第一家”;“三年困難”時期,當兒童團長出身的車間主任邢建華為了讓工人吃飽飯,她上完大夜班拉板車,每天往返20里地拉菜搬糧,她的敬業負責精神影響了一代人;在改革開放前夕,副廠長向陽帶領技術攻關小組日夜奮戰,攻堅克難,終于為生產出合格的帽檐飄帶;進入改革開放初期,設備科長饒春生在引進和安裝設備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譽為設備引進和改造的“定海神針”;在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時,廠長劉恩達狠抓產品升級換代,創青島紡織系統人均利稅第一名的佳績;1998年,在現任董事長張旭明的領導下成立了青島海麗花邊織帶有限公司。她在一根“繩”上寫傳奇44年,將瀕臨破產倒閉的企業起死回生,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將海麗雅創新生產的特種繩纜及裝備,服務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國家863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大型宇宙飛船返回艙、萬米深淵級科考、國家南極專項、新一代載人航天飛船、“天問一號”火星著陸等國家重點項目,帶領企業邁向“專精特新”發展的下一個百年。
2022年10月28日,由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青島市應急管理局、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主辦,青島海麗雅集團承辦的“堅持專精特新之路 開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海麗雅集團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在青島市級機關會議中心召開,海麗雅集團正式跨越百年。
2024年10月24日,由中國災害防御協會主辦,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4全國首屆水域救援綜合技能公開賽暨高精尖水域救援裝備展演活動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幕。
海麗雅百年來“強國安民,匹夫有責”的精神,是其作為民族企業的價值宣言和精神內核。它告訴我們,中國制造要崛起,不能只靠幾個明星企業,需要千千萬萬像海麗雅這樣“一根繩子磨百年”的堅守者。海麗雅成功的深層密碼在于:企業自覺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通過掌握核心科技、服務關鍵領域來助力國家強大;企業將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置于首位,通過提供極致可靠的安全產品來保障民生安寧;企業及其每一個成員(匹夫)都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并以此驅動自己在看似平凡的領域(一根繩子)上做到極致,用工匠精神和創新機制,在細分領域為國家強盛和人民安全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擔當——問題導向,舍我其誰。考察中體驗到,海麗雅的“初心”就是解決問題,“行動”就是敢為人先。“一根繩子磨百年”,看似是講企業百年專注制繩,但實質在一個“磨”字上,這個字既指物理打磨,更隱喻持續解決問題。海麗雅從做扎頭繩轉產制造特種繩纜,這個轉型本身就是問題導向:當傳統產品市場萎縮,就要主動解決生存難題。在海麗雅實驗室墻上掛著“問題不過夜”的標語,普通員工排查繩結強度時,一根絲有瑕疵就整批報廢。
海麗雅將國家需求和人民群眾安危時刻掛在心上,當他們了解到汶川地震等搶險救災中需要搶救繩纜和應急搶險技術,看到每年海邊游泳多人溺水,且有許多人缺乏搶救溺水者技巧而喪失生命,甚至觀察到居家廚房容易著火等情況,便義不容辭地研制所需繩纜、滅火圍裙等,他們開發生產的潛標繩纜、浮標繩纜、游艇專用繩纜、靜力繩、動力繩、高層樓宇緩降器、自救呼吸器、家庭應急包、學生應急包、地震應急包、火災應急包、車載應急箱、滅火彈、滅火毯等,深受社會和人民群眾喜愛;開辦的消防、地鐵、地震、人防、暴風雨、校園應急、醫療自救、交通應急、安全生產等相應培訓機構,已累計培訓百萬人次。設立了全國首個“第一響應人”見義勇為獎勵基金。
2017年,海麗雅集團首捐30萬元與青島市紅十字會共同設立全國首個“第一響應人”見義勇為獎勵基金,專門用于表彰獎勵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后在救護他人生命安全時做出突出貢獻的最美“第一響應人”。截至目前,獎勵最美“第一響應人”個人和集體49個,共挽救327人的生命。
2021年7月,河南多地遭受嚴重洪澇災害,海麗雅集團緊急捐贈多功能救援繩索、水上救生衣、應急保溫毯、應急救援手電筒等應急救援物資。集團蛟龍救援隊奔赴救災一線,救出受困群眾36人。
海麗雅“問題導向,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其核心是一種將專注、責任、創新深度融合的企業哲學。海麗雅并非為做繩子而做繩子,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捕捉不同領域中對特種繩纜的剛性需求和痛點。堅持以“問題導向”為根基,善于從市場需求中發現真問題,敏銳從社會需要中尋找突破口,及時以技術攻關解決實際問題,以體現價值創造源于解決問題。他們把“舍我其誰”作為擔當,包括對行業責任的擔當、對客戶信任的擔當、對技術極限的擔當和對民族工業的擔當。面對國家重大工程或關鍵領域需要突破性繩纜技術時,面對“卡脖子”工程和技術無人區時,面對客戶的需求和信任時,他們都敢于站出來說:“這個難題,我們來攻!” 這種精神超越了簡單的商業成功,它是中國制造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所需要弘揚的核心精神。在充滿挑戰的時代,這種“看見問題就上,遇到責任就扛”的擔當,尤為珍貴。
創新——科技為骨,人本為魂。考察中清晰地看到,海麗雅的百年是創新的百年。而其創新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科技與人本的融合,突顯“科技為骨,人本為魂”的特征。這是企業戰略、文化與實踐的高度濃縮,體現了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高價值轉型的典范。
所謂“科技為骨”,意味著將科技創新置于企業發展的核心地位,是支撐企業屹立不倒、持續前進的“骨架”。它強調的不是表面的技術應用,而是深層次的、系統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積累。海麗雅并沒有固守“一根繩子”的傳統,而是果斷向高技術含量的特種繩纜領域轉型。而這個特種繩纜是集新材料、新工藝、智能傳感于一體的高科技產品。例如,海麗雅創下的中國繩纜界四個第一,即中國深度(繩纜可適用于海下10000米的深度)、中國強度(繩纜的強度是同直徑鋼纜的2至5倍)、中國溫度(繩纜在-196℃至600℃的環境下不分解不熔化)、中國精度(繩纜表皮與內芯的移滑度為零)等。這些產品對高強度、精密度、耐腐蝕、重量、抗干擾等性能要求達到了極致。海麗雅曾擁有1600項專利和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等,都充分證明了其“硬核”科技實力。對海麗雅來說,科技真正成了其安身立命之本和市場競爭中最堅固的護城河。
所謂“人本為魂”,意味著所有的科技創新最終都要服務于人、源于人、回歸于人。它包含了對內以員工為本、對外以用戶為本、對社會以責任為本三個層面。海麗雅對內,尊重與激發員工的積極性。通過建立勞模創新機制、鼓勵工匠精神、為技術人才提供平臺,將員工的成長與企業創新緊密結合。這里的“人”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海麗雅對外,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他們的高科技繩纜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為了解決國家重大工程、應急救援、海洋科研、航天航空等領域的難題和極端環境下的實際需要。海麗雅對社會,彰顯企業責任。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領域,企業價值不僅在于盈利,更在于用科技力量保障人民安全、推動社會進步。
為發揮全員創新的積極性,集團設有三個層面的創新機制。一是草根人才創新,公司開展“五小”活動,以員工名字命名創新成果;二是技術人才創新,按照項目分類和實際產生的效益連續三年按比例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獎勵;三是設立董事長創新基金,獎勵勇于創新、做出突出業績或特殊貢獻的先進個人。
海麗雅以“科技為骨,人本為魂”,是一種高層次、可持續的創新模式。它避免了“唯技術論”的冰冷,也防止了“唯人情論”的低效。科技提供了強大的硬實力和競爭力,人本則確保了創新的方向和溫度,讓技術有正確的應用場景和持續的創新動力。它為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提供了優秀范式,海麗雅以“聚焦市場、用科技創新構建極致產品力、同時緊扣國家與用戶需求”的企業發展成功路徑,告訴眾多中小企業:不必追求大而全,但要求深而精。它重新定義了傳統制造業的價值,海麗雅把科技與人本融為一體的完美結合,昭示人們,沒有夕陽產品,只有夕陽思維。任何傳統產業只要注入科技創新和人文關懷,都能煥發新生,成為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業。它體現了“硬科技”與“軟實力”的結合,“科技為骨”是看得見的硬科技,是可以用專利、獎項和產品性能來衡量的硬實力。“人本為魂”則是企業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是吸引人才、贏得信任、塑造品牌形象的軟實力。海麗雅通過這兩者的結合,打造了堅實且難以復制的企業綜合競爭力。
海麗雅集團的經驗不僅值得企業界學習和借鑒,更是一種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大潮、富有智慧和遠見的中國式創新哲學的生動實踐。(作者 南兵軍)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