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夏日,青海旅游也迅速升溫,青海省已經做好了迎接旅游旺季的準備,2025青海文化旅游節更是吹響了戰備旅游旺季的號角。但隨之而來的是青海生態旅游之問——如何把握高原地區旅游景區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實際問題,處理好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旅游的關系,甚至使二者互促共進?

青海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底、科學核定景區最大承載量的規范體系給出了新的答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馬金剛表示,青海聚焦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以環境和資源為“硬約束”,以體驗和效度為“軟指標”,探索開展旅游景區生態容量測算方法研究,推動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

生態是青海“國之大者”

青海時刻牢記“國之大者”,深刻認識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馬金剛介紹,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攜程在線旅游場景數據挖掘與智能設計)組建政企研究團隊,以青海湖二郎劍、茶卡鹽湖天空之鏡景區和班禪敖包觀景點為藍本,探索研究基于生態環境承載力核定景區最大承載量的生態容量測算方法,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構建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

在這次全新的課題研究中,研究團隊主動加強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水利、林草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多次征求意見并召開座談會,在吸納其他領域生態環境評價標準和要素指征的基礎上,建立景區生態容量評價指標庫。指標庫共分旅游壓力指標和生態服務價值指標兩個部分。通過整合遙感、實地調研及多源數據,確保了分析結果的準確性與權威性,實現了空間分布可視、數據收集全面、分析結果精確、旅游壓力數據統計詳盡,為景區生態容量提供科學參考。

依據現有研究成果,指導景區和觀景點嚴格控制旅游設施建設規模和數量,優化旅游環線設計,合理布局旅游業態,把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避免過度開發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推動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協調共進、相得益彰。

做好時代生態旅游答卷人

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面臨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轉型發展的緊迫性以及旅游資源的原真性、稀缺性和資源開發利用的復雜性,開展《旅游景區生態容量測算方法》研究,為正確處理好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推動實現由生態旅游到國際生態旅游再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三級躍升”增能助力。

青海發展旅游,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的原真性完整性稀缺性乃至唯一性,最大的風險來自于人為干擾對生態的破壞。青海首先探索建立了旅游項目“準生證、出生證、健康證”的“三證”管理機制,同步研究制定《旅游景區生態容量測算方法》,形成了“規范+機制”的雙重約束性理論成果和實踐范式,既有效填補了國內有關領域的研究空白,又充實完善了發展生態旅游的理論框架、規則標準,為青海推動生態旅游強省建設、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架梁立柱、夯基壘臺。

馬金剛介紹,《旅游景區生態容量測算方法》的研究,既通過動態容量調控極大提升了旅游景區的綜合管理效能和運營管理水平,又依托生態容量閾值引導景區科學規劃發展走向、合理布局經營業態、優化預約游覽流程,實現持續健康長足發展。(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汪曉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