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剪輯:汪曉青 部分素材:青海省交通運輸廳

央廣網西寧1月14日消息(記者汪曉青)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高原山地、荒漠湖泊、冰川草原,多樣化的復雜地理地貌,造就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其間,一座座大橋跨越高原河流,一條條公路通行至鄉村,一道道通途可抵高山湖海,這些道路猶如高原大地上的“經脈”,成為聯通城鄉、致富百姓的生存路、致富路和幸福路。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25年青海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獲悉,在過去的一年里,青海加快推進綜合運輸大通道、大樞紐建設,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755公里,全省公路總里程達9.12萬公里,其中,高速(含一級)公路里程達5150公里,交通運輸服務支撐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先行作用更加凸顯。

開山架橋 暢行高原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和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交界處,在高原碧綠的黃河水之上,一座跨越黃河的鐵路鋼珩拱橋正在修建中,這便是尖扎黃河特大橋。

記者在尖扎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看到,大橋兩側的施工基本完成,正準備向中間延伸,凌空交匯于黃河之上,而水面上不修建任何用于支撐的橋墩。

圖為2024年12月20日拍攝的尖扎黃河特大橋施工現場(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而之所以飛越黃河架橋,是為了保護黃河中的魚兒。

中鐵大橋局川青鐵路項目黨支部書記瞿小荃告訴記者,大橋的位置處于黃河上游,對水環保的要求非常高,此外,也是為了保護國家特種魚類。“魚類的繁殖期是每年的4月—6月,施工的黃金期是在4月—11月,與魚類繁殖期有重疊。為了保護魚兒,工程將原本在水中的主墩改線到了岸上,施工采用拱梁同步架設,桿件通過橋面進行運輸,不需要船舶在黃河上行駛,工人也不需要涉水。”瞿小荃說。

不僅如此,在大橋施工現場,智能化應用和新技術的投入,使得橋梁建設如虎添翼。應力傳感器像“壁虎”一般緊貼大橋,將大橋的相關實時數據傳輸到后臺;3D打印機、測量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可以快速精準地收集到原本需要人工費時費力測量的數據。

這座猶如一把弓箭的大橋,體現出交通建設者們精益求精、保護生態環境的初心,也體現出強大的科技力量和建設能力。

1月10日,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麥秀鎮的多福屯隧道施工現場傳來好消息,G0611同仁至賽爾龍段高速公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多福屯隧道雙線順利貫通。這標志著同賽項目又一節點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為項目早日建成通車邁出重要一步。

1月10日,G0611同仁至賽爾龍段高速公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多福屯隧道雙線順利貫通(央廣網發 青海省交控集團供圖)

記者從青海省交控集團獲悉,多福屯隧道設計為雙向四車道左右線分離式巖質隧道,左洞長1493.448米,右洞長1536米。隧道洞身段地勢高,山坡坡度較陡。

據了解,為按期高效完成隧道掘進施工任務,建設者們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尤其是在冬季施工中,采取隧道口安裝保溫簾、罐車“加棉衣”、建立無線測溫和人工測溫相結合的溫度監測體系等措施,克服嚴寒影響,提升冬期施工工效,有力保障隧道按期順利貫通。

克服萬難,開山架橋,交通項目建設者們通過科技智能化的輔助,串聯起了高原山川湖泊和廣袤草原,打通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暢途。

行在景中 游在路上

冬日里,走進青海湖二郎劍景區,湖水漸漸封凍,呈現出壯麗寧靜的美,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取景拍攝,游歷打卡。

2024年,環青海湖風景廊道倒湖茶公路首段建成通車,交旅融合“快進慢游”服務體系加快打造,“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實現了一路風景、一路暢通。

冬日的青海湖(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據青海省交通運輸廳廳長何燦介紹,青海省積極推進交旅融合發展,環青海湖旅游公路加快建設,倒淌河至二郎劍景區公路通車運行,玉樹稱多沿江、果洛甘德沿黃、海北同寶山等旅游公路加快實施,環北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風景道提質改造全面完成,翡翠湖旅游公路等網紅打卡路相繼建成,海北州夢幻海北旅游環線入選全國交旅融合發展示范案例。“全省84%的A級旅游景區通二級及以上公路,‘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公路網絡加快形成。”何燦說。

環青海湖風景廊道倒湖茶公路(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不僅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可以快速通暢的抵達景區,獨具特色的彩虹旅游公路、逐步完善的特色服務區等,更給行駛在路上的游客群眾帶來了視覺和體驗上的全新感受。

展望新的一年,青海將統籌協調推進交旅融合發展,圍繞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強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快進慢游”功能,加強交通干線與重要旅游景區銜接,提升交通旅游體驗水平。

廣袤的青海大地,生態自然美景處處可見,風景名勝區點綴其間。為此,青海將加快打造“五個1號”交旅融合生態景觀大道,著力提升青甘大環線品質,完善拉脊山、達坂山、同寶山等10座觀景山峰和湟源下寺村、化隆沙索麻村、剛察果洛貢麻村等20個旅游資源富集村落旅游服務設施,加快沿線觀景平臺建設,力爭建成青海湖1號、柴達木1號公路,形成功能完善、路景交融、各具特色、宜行宜游的“快進慢游”旅游公路網。

為民生幸福“開路”

交通之于民生,具有重大意義。2024年,青海省加快完善農村公路網絡,深入實施助力鄉村振興五大工程,在資金投入總體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新改建普通省道和農村公路5733公里,新增通三級及以上公路鄉鎮16個,新增通硬化路自然村150個。

雪山下的農村公路(央廣網發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同時,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召開青海省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實施農村公路安防工程203公里,改造普通省道和農村公路危舊橋梁23座,實施溜索改橋5座,完成民和中川、祁連麻拉河村等公路“照我回家”亮化工程,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

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鎮,隆務河東側,一條濱河路沿河而走,河畔路旁幾家鄉村農家樂不時傳來歡快的音樂聲和兒童的嬉笑聲。這條總長16公里的濱河路于2021年8月完成改造修建,從鄉間小道到標準化鄉村公路,濱河路實現了“新生”,也帶著周圍的群眾迎來了新機遇。

夕陽下的保安鎮東干木村濱河路(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2018年,我們嘗試發展鄉村旅游,但那時候路還沒有修好,我們開辦的農家院‘藏在深閨’無人知,發展局面并不樂觀。”在保安鎮東干木村經營農家樂的喇忠元說,濱河路改造之后,周邊市縣的群眾自駕游來到這里,他經營的農家院也“搭乘”上了村子里鄉村振興的幫扶項目,實現了升級改造,目前已發展成為集多種休閑體驗功能為一體的旅游度假休閑園。

記者從2025年青海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新的一年,青海將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推進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加快建設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新改建普通省道和農村公路4000公里,新增8個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新增100個自然村通硬化路,實施“我家門口那座橋”500座。

農村公路蜿蜒向前(央廣網發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2025年,我們將著力提升民生服務水平,奮力打造人民滿意交通。”何燦說。

高原大地上,天塹變通途,從“主動脈”到“毛細血管”,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干線公路為脈絡、農村公路為基礎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一條條通途,連通城鄉,為市民游客帶來了出游的便利快捷,更為當地群眾開拓了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