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赤峰12月27日消息(記者文偉 通訊員何鍵、汪洋、孫國樹) 冬日的達里湖,如同一塊潔白的玉,鑲嵌在茫茫草原上,在斜陽的映照下,泛著耀眼的光。近日,內蒙古重要的漁業(yè)生產基地達里諾爾漁場冬捕拉開帷幕。冬捕第一網就出現預示豐收年的“紅網”。 12月23日,在一陣陣鞭炮聲中,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里湖漁場三個捕撈隊破冰、祭海、泡網,宣告了達里湖漁場今冬捕撈工作的正式開始。
24日,是冬捕出魚的第一天,打眼、走桿、穿繩、下網,在經過捕魚工人一上午的忙碌后,下午一點多鐘,分布在湖區(qū)不同區(qū)位的三張400多米的沉重大網在拉網機的牽引下相繼被緩慢的拖上冰面。在一隊出網口,筆者有幸觀看了出魚的全過程:網內的魚兒噼啪亂撞,隨著網口的拉開,一條條銀白色的華子魚和黑灰色的鯽魚不時躍出,或是翻回到網內,或是摔在冰面上......該隊蒙隊長拿一根長長的桿子往網中一探,高興得對大家說:“紅網,這一定是紅網。”據捕魚工人講,一般夠上2萬斤的就稱為紅網,像這樣的情況在前幾年并不多見,要是頭一天打魚就遇上紅網就更難得了。一位捕魚工人一邊往車上裝魚,一邊興奮地說:“今天太高興了,頭一天就打個紅網,這預示著我們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他順手抓起一條華子魚說:“你看,今年的魚個又大又勻稱,看來還是環(huán)境保護、養(yǎng)殖增值效益高啊!”下午4點多鐘,捕魚工人們迎著凜冽的寒風,隨著拉魚的拖車,一路歡笑,滿載而歸。
素有“草原明珠”美稱的達里湖是內蒙古第二大內陸淡水湖,現有水面223平方公里,是由達里湖、崗更湖和都日諾日湖三部分組成,湖內盛產的鯽魚、瓦氏亞羅魚(俗稱華子魚),被稱為草原秀水中的“綠色食品”。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湖區(qū)周邊草地未能得到及時圍封和治理,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加之連年干旱和無節(jié)制的捕撈,湖面不斷萎縮,湖水PH值也在逐年升高,魚產量低且個頭參差不齊。為了讓達里湖資源得到永續(xù)利用,漁業(yè)和旅游業(y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漁場不斷加大湖區(qū)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和保護力度,并采取人工擴繁、人工接卵,去年又實行春夏兩季休魚和控制冬捕產量等措施,擴大魚的種群數量,使達里湖魚得到休養(yǎng)生息。漁場在養(yǎng)殖增殖、控制捕撈量的同時,注重提高達里湖魚的品牌效應,在一定幅度內提高了魚的銷售價格。今年達里湖預計捕撈指標63萬斤,截止目前已接訂單40多萬斤,盡管捕撈數量有所降低,但產值卻創(chuàng)歷史最高,將達到8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