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然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為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謀劃了嶄新圖景,“十四五”規劃綱要也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全面部署。
如何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壓艙石?“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記者為此進行了采訪。
農戶在河北省巨鹿縣西郭城鎮南鹽池村果蔬大棚管護葡萄。胡良川攝/光明圖片
鄉村產業“革命”:延長鏈條破解“小散弱”困局
【案例】
春回大地,春茶吐綠。四川青川縣蒿溪回族鄉現代農業園迎來一年中最為繁忙的時期。迎著朝陽,采茶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剛出來的獨芽綠茶鮮葉現在九十多塊錢一斤,一天采1-2斤,就可以收入一兩百元。”馬洪菊是蒿溪回族鄉青光村的脫貧戶,由于春茶剛出、行情最好,馬洪菊幾乎每天都在茶園采茶,從早忙到晚。“以往一畝茶葉一年的收入大概在四五千元,現在一畝能達到六七千元!”蒿溪回族鄉鑫農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帥正容說。
今年52歲的梁志榮是蒿溪回族鄉地坪村茶產業發展帶頭人。多年來,在梁志榮的積極帶動下,地坪村茶葉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強的轉變。
“在發展中,農村發展的天地很廣闊,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是‘一錘子買賣’,必須要發展產業。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梁志榮說。
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目前,鄉村產業發展還面臨多項“成長的煩惱”,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第一產業向后端延伸不夠,第二產業向兩端拓展不足,第三產業向高端開發滯后,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等階段性問題突出。破題的努力,已經在各地深入開展。
在江西崇義縣上堡鄉,隨著茶產業發展帶來旅游需求持續上漲,上堡鄉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做活了茶產業融合發展的大文章。
浙江省湖州南潯區和孚鎮蔡海華家庭農場,黨員志愿者助農戶開展農業生產。張斌攝/光明圖片
隨著萬長山“茶山行”高山帳篷節、全國旅游城市定向賽等活動的開展,萬長山茶場成為眾多游客的目的地,茶產業也漸漸打出品牌,帶動著茶文化深入發展。2021年春節期間,上堡梯田景區及周邊萬長山等景點日接待游客最高達1.8萬人次,日均1.2萬人次以上。
隨著傳統茶業向現代茶業轉型,生態茶業、立體茶業、觀光茶業的茶旅融合理念被崇義茶農茶企接受。每逢茶季,游客紛至沓來,春來踏青喝茶采茶,夏來賞茶避暑,游客其樂融融,茶農茶企經濟效益倍增。
“討論鄉村振興的潛力不能單單從鄉村著眼,而應該從整個國民經濟著眼。”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周其仁認為,鄉村振興還是要把注意力首先集中放到農業這個主導產業上來,通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的首要點在于鄉村產業的‘革命’。”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在鄉村產業發展中,一定要解決農業回報低、農業單一化、農業要素組合缺乏的問題。
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中央一號文件的一系列部署中,鄉村產業發展脈絡日益清晰。
安徽滁州全椒縣農旅融合“好光景”。新華社發
鄉村建設行動:“軟件”“硬件”如何齊發力
【案例】
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地處秦巴山區,境內山嶺與河谷交錯,自古行路難。
“出行靠走,運輸靠人背馬馱。”曾是康縣碾壩鎮貧困山區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過去交通不便,老百姓到縣城辦事來回至少得4個小時,現在只需要半個小時。”碾壩鎮鎮長楊國虎說,要致富先修路,自從路通了以后,7個山區行政村人均收入從“十二五”末的3000元左右達到目前的7600多元。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是補上農村現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加注重鄉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然而與城鎮相比,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仍然落后。目前近一半的村莊內道路沒有實現硬化;3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使用衛生廁所;7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處理;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然是社會矛盾的主要體現。
“我國是一個具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即使到達城鎮化峰值,也有數億人口居住在鄉村。如果不加快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幾億居住在鄉村的居民就不能同步跟上現代化的步伐。”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副司長金三林指出,因此,必須加快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確保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為此,“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改善農村’硬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還要提升農村’軟件’,改善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實地調查中發現,當前,道路硬化和就業創業是農民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具體來看,村民最急需的前三項基礎設施分別是田間道路硬化、公共交通和村內道路硬化,其次為行政村到自然村道路硬化、養老院、路燈、圖書館等。公共服務方面,村民對就業創業培訓最為期盼,其次為醫療衛生和公共教育。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要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合理定位縣域城鎮功能,重點強化縣城政務、經濟、社會和文化等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鄉村形態快速演變的階段,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專家認為,鄉村建設只有先規劃、后建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把握村莊演變分化的規律,才符合城鄉發展建設的規律。要合理確定村莊分類布局,避免“貪大求洋”“照搬城鎮”“大拆大建”,擯棄“一刀切”傾向。要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避免“一個樣子蓋到頭,一種顏色刷到底”。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謀定而動
【案例】
日前,浙江義烏市出臺《農村宅基地資格權益登記工作規則》,相應登記系統也已開發完成。義烏積極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同時,對宅基地資格權益登記、城鄉新社區集聚建設置換權益、資格權益質押、權益憑證網上掌上辦理等內容進行細化規定。
義烏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實施以來,系統設計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1+7+9”的制度體系,不僅為發達地區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樣板,也為更多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浙江義烏、湖北宜城等地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導的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海南文昌積極探索被征地農民的多元保障機制。這些探索,為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激發土地活力和紅利積累了寶貴經驗。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重心轉移的過程,也是改革不斷深入、城鄉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識別并打通各類循環“堵點”將是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鄉之間的雙向循環存在著若干亟須打通的“堵點”。
專家認為,多措并舉、攻堅克難,加快梳理和破解城鄉融合發展“堵點”,才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山鑿路、積勢蓄能。
“我們今天講的鄉村振興,是要打通城鄉要素流動,把鄉村從過去那樣一個被動提供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的狀態,轉變為社會經濟有機組成部分、變成一個能動的力量。”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李小云認為,而這就需要讓鄉村和城市融合,讓國內和國際的市場融合起來。鄉村不能單純是一個農業產業、農業空間,要發展新業態,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就業空間。
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并提出了“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多項具體舉措。
專家表示,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
“要打通城鄉人口流動堵點,進一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鄉雙向開放理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努力消除二元戶籍制度藩籬,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員和其他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共享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李國祥指出。
鄉村振興,人才為本。“要加快建立穩定有效的人才入鄉激勵機制,破解城市人才到農村、農村人才到城市‘兩頭落不下’難題。同時,注重將產業鏈向縣域經濟延伸,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實現人才雙向流動。”李小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