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友們乘車前往作業地點(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央廣網榆林2月1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交通廣播《中國交通新聞》報道,“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紋,短日有冷光。”毛烏素沙地南緣,太中鐵路在呼嘯的寒風中蜿蜒鋪開,沙天相接、路地相連,使西北黃土地上的冬日更顯曠遠、孤寂、清冷……

  位于陜西省定邊縣紅柳溝鎮李家臺村的紅柳溝車站,安靜地矗立在羊圈山半山腰。2月8日7時整,駐守在定邊的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銀川電務段定邊信號工區28歲工長的武洪濤和10名“90后”工友登上工程車,他們要趕去33公里外的紅柳溝站完成全站道岔檢修。

作業人員擦拭轉轍機(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風這么大,今天又是一場硬仗!”聽著狂風夾帶沙土拍打車窗的“沙沙”聲,武洪濤擔憂起來:“這天氣,女孩子可真扛不住!”

  “我一定行的,工長!”25歲的現場防護員徐芳龍工作中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女孩子。

  2011年開通運營的太中銀鐵路,是連通山西、陜西和寧夏三省區的便捷通道,如何守護好這條客貨混運線上的信號設備,保障列車安全運行,是工區職工的職責使命。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到了冬天,最強風力可達11級,穿得再厚也不管用,不出半小時肯定凍透了!”提起毛烏素沙地邊緣的自然環境,徐芳龍心有余悸。

作業人員調試道岔轉轍機(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8時許,武洪濤他們到達目的地。做了簡單的休整和班前準備工作后,9時始,春運首日的檢修作業正式開始。

  盡管有棉大衣、棉帽子、圍脖“護體”,但是武洪濤他們迎風走上線路依舊覺得臉上如刀割般生疼。

  “這個時候做現場防護就需要‘經驗+智慧’啦,既要保護好工友,也要保護好自己,盡量找接觸網桿擋擋風,要不自己就被刮跑了。”說話間,10米開外的范宗海呼叫扳動1號道岔,但是徐芳龍什么也沒有聽見,耳邊只有寒風的怒吼聲。

  這時,只見1號道岔全部作業人員手拎安全木楔站立起來,呼嘯的山風中,范宗海朝著徐芳龍比劃了“OK”手勢。徐芳龍瞬間會意,立即舉起對講機:“駐站聯絡員頡金霞,1號道岔申請扳動2次。”

  “現場防護員徐芳龍,請重復!”

  頡金霞的對講機里只有“呼呼”的風聲。

作業人員對道岔電務裝置進行檢查(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不得已,徐芳龍掀起衣領,將對講機埋入其中,再次呼叫。

  得到扳動道岔確認詢問后,徐芳龍朝著范宗海呼喊:“1號道岔能否扳動?”同時揮手兩次示意他,范宗海再次比劃“OK”手勢確認道岔順利扳動。

  這波手勢,是這群堅守在羊圈山下的“90后”為紅柳溝站室外作業設立的特殊溝通語言。

  9時30分,作業正酣。“工長,你看看3號芯二機的鎖鉤松,但是解鎖別勁呢!”白飛的喊聲夾雜著在大風中。武洪濤雙膝緊貼石渣,一手扶地支撐,另一只手赤手觸摸桿件底部有無磨痕。冰冷的油泥粘在手掌,讓他覺得自己的手不太靈巧。他便在水泥枕上蹭了幾下,然后掄起扳手開始檢修,“桿件底部有磨耗,先把鎖鉤調松一點,下個天窗重點整治。”武洪濤邊擰扳手邊講解,一個天窗下來,他要擰轉扳手千余次。

  10分鐘后,他們前往西頭繼續作業。“西頭道岔是我最頭疼的,西頭地勢偏低,夏季雨水排流不暢、路基翻漿,造成道岔長期病害,冬季最為嚴重。”40多斤的工具包絲毫沒有阻擋武洪濤的腳步,說著,他加快了腳步。

  到達目的地后,武洪濤直奔4號道岔,測量框架尺寸、鎖閉量,檢查外鎖部件……從外到內仔細檢測一遍后,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作業人員維修轉轍機(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4號道岔狀態怎樣?”“好著呢,和上周數據一致。”聽到肯定回答,車間主任錢峻峰的心算是定了下來。

  “以前,紅柳溝站的道岔狀態特別不好,隔三差五就會發生故障,這兩年經過小武他們的努力,已經好多了!”提起武洪濤他們,錢峻峰有些掩飾不住的自豪。

  10時30分,作業結束,武洪濤端起保溫杯痛痛快快的喝了幾大口。工友白飛看著手中結了冰的礦泉水苦笑:“你們喝水,我吃冰棍,大冬天吃冰棍別有一番滋味哦。”

  “不管多少風雨,我們迎風前進;不管多少失敗,我們永不言棄……不管多少淚水,我們鼓勵自己;不管多少汗水,我們相信自己……”前往下一個作業站的路上,和著汽車音響,武洪濤哼起了自己最喜歡的歌……(記者高雅 通訊員金帥群 李峰峰 劉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