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陽光灑在彩窗上,寬敞明亮的教堂內,主席臺正中懸掛著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臺下一排排簡樸的會議座椅整齊擺放,莊嚴而又寧靜。
這座教堂位于延安橋兒溝革命舊址。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日文藝工作者和革命文藝人才的高等學府魯迅藝術學院在這里成立。
而讓這座建筑更為引人矚目的,是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在這里召開。
“當時,雖然抗戰形勢嚴峻而緊迫,但還是有中央委員17人、中央各部門和全國各地區負責人30余人參加了全會。這是自黨的六大以來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延安魯藝文化園區講解員焦麗娜介紹。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并作會議總結。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隨之,中國之未來命運充滿光明。
在六屆六中全會之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在艱難和曲折中緩慢地推進前行。從1930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到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思想理論不斷走向自覺與成熟。
正如會場內兩側橫幅上的大會口號:“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黨的獨立性,才能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才是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指南針。”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這是1938年8月王稼祥從莫斯科帶回的共產國際作出的《關于中共代表報告的決議案》,為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做好了政治準備。
“六屆六中全會基本上克服了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和步調。”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強說。
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完整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四個服從”原則: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不僅在當時有力地維護了黨中央的權威、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領導,時至今日對黨的建設依然影響深遠。
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號召全黨開展馬列主義學習競賽,“我希望從我們這次中央全會之后,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看誰真正地學到了一點東西,看誰學的更多一點,更好一點。”
這次會議在黨的歷史上是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正如毛澤東在七大所強調的,“六中全會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
如今,代表們住過的窯洞,已經修繕成為六屆六中全會紀念館,里面的圖片和文物繼續訴說著那段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