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困難和挑戰,此時此刻,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帶來暫時的較大沖擊,中國經濟能否扛得過去,自然也成為國內國際共同關切的話題。“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徹底戰勝疫情,還要完成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令億萬人民群眾倍受鼓舞,全國各地在黨中央領導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戰疫,“世界工廠”加快復蘇步伐,中國經濟馬達開始轟隆隆響起來,正是中國應對任何風險挑戰定力、信心和能力的鏗鏘宣示。

  中國經濟底盤大、基礎實,不懼暴風驟雨。“家底厚了,抗沖擊能力肯定更強。”有關專家一語道破了中國經濟穩得住的關鍵所在。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秉持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規模大、基礎實、底盤穩,使得中國經濟有足夠的能力抗拒大風大浪的考驗。

  中國有應對風險實現穩增長的智慧和能力。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斗力就越強。從九八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中國經濟都展現了驚人的風險抵御能力。面對全球經濟各種風險因素不斷上升的嚴峻局面,中國政府運籌帷幄、沉著應對,發揮國家制度優勢,采取一系列果斷有效的措施,實現了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源和主引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帶來的短暫沖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完全有底氣、有能力化危為機,把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限度。

  實踐再度證明了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在疫情防控積極向好效果不斷拓展之際,中國政府適時打出“組合拳”,免租金、減稅額、降社保、不抽貸……援企穩崗措施招招給力,最大程度緩解企業因疫情造成的經營困難。截至3月13日,除湖北省外,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80%,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到60%左右,中國經濟復蘇速度之快令不少國際社會贊嘆不已,不少專家紛紛作出樂觀預測,中國經濟二季度將迅速恢復正常發展,這恰恰顯現出中國經濟“大海”的魄力。(南方網秦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