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云(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金磚國家、G20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格局固步僵化,新生力量孕育萌發。新科技、新思想、新秩序、新經濟摧枯拉朽,人類文明已然發生深刻巨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人不斷解放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產生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孟子曰“民為重,君為輕”,毛澤東主席也曾表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服務世界,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中國經驗造福人類,這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
“一帶一路”倡議是高標準、可持續的。習近平主席提出,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目前,中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達80多個,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暢通數字“絲綢之路”等工作也正在推進當中,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創新型領域快速發展;可持續城市聯盟、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相繼啟動,制定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推動企業在項目建設、運營、采購、招投標等環節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發起了《廉潔絲綢之路北京倡議》,堅持一切合作都在陽光下運作。有了嚴格的標準,明確了體制機制,“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將會更加順暢,發展將會更加可持續。
“一帶一路”倡議是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經濟水平、政治制度、宗教習俗迥異,發展路徑差異大,簡單化一的制度安排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成為社會動蕩根源。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不惟給世界帶來器物層面的經濟貢獻、物質貢獻,更是帶來全球治理層面的制度貢獻、文化貢獻。“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把中國的發展理念分享出來,解決世界各國如何在千差萬別的利益和訴求中實現共商共享、和而不同、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倡議肩負著完善全球治理的歷史使命。共建“一帶一路”,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在貿易保護主義、外交孤立主義和社會民粹主義浪潮下,在多邊主義失效、全球化失速背景之下,有學者將其比作“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當中一股引領全球化的‘清流’”,“給世界絕大多數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國家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也是全球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正在向多邊化、機制化轉變,將成為各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