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藏東明珠】舌尖美味:這碗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吃多少?
“一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 面食,歷史悠久,廣受歡迎。近日,記者來到了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體驗了當地的面食文化。
“沒吃過加加面,就等于沒來過鹽井”,當地人常這樣驕傲地說起家鄉的 “面”!敖睢㈨g、鮮、嫩”是加加面給記者最直接的味蕾沖擊。面食勁道,入口醇香,滑過唇齒,咸香中彌漫清甜。吃飯間歇,食客比拼著誰吃了多少碗,好不熱鬧。食至最后,果拉叢農家樂老板果拉卓瑪拉姆,以當地的民歌向客人們敬酒,三口一杯,直至酒酣暢然。
【新時代 藏東明珠】舌尖美味:這碗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能吃多少?
“一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 面食,歷史悠久,廣受歡迎。近日,記者來到了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體驗了當地的面食文化。
“沒吃過加加面,就等于沒來過鹽井”,當地人常這樣驕傲地說起家鄉的 “面”!敖睢㈨g、鮮、嫩”是加加面給記者最直接的味蕾沖擊。面食勁道,入口醇香,滑過唇齒,咸香中彌漫清甜。吃飯間歇,食客比拼著誰吃了多少碗,好不熱鬧。食至最后,果拉叢農家樂老板果拉卓瑪拉姆,以當地的民歌向客人們敬酒,三口一杯,直至酒酣暢然。
圖為果拉卓瑪拉姆家的加加面。攝影:陳衛國
鹽井地區的“加加面”,有其歷史淵源。傳說格薩爾王和后來的貴族,由于常年征戰,食量很大。為了避免一次吃很多東西,他們就用每餐多次頻繁添加食物來控制每餐進食量。青稞面條正好可以一點一點添加著吃,“加加面”由此而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眾生依怙八思巴為國師,并向八思巴奉獻了烏思藏十三萬戶的供品。公元1265年,上師八思巴奉皇命返回西藏,朵甘思地區的僧眾為歡迎上師八思巴,特以鹽井的“加加面”作為貢品之一供奉。為調和上師食欲,廚師以小碗面敬奉,上師連吃數碗,并大贊鮮美。從此鹽井“加加面”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傳下來。
加加面經多代人的不斷傳承,發展成為鹽井特色飲食文化的代表,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又因“琵琶豬肉”的加入而使味道更為鮮美,在西藏自治區內外享有盛名,被稱贊為“來鹽井,不吃加加面,遺憾終年! 在鹽井當地,這碗面,25元可以隨便吃。據說,加加面目前記錄保持者,能吃147碗。
如今的“加加面”,是當地人過年、祝壽必吃的食物,已成為當地的旅游特色食品。在果拉叢農家樂,“加加面”的配菜里會放一盤石子,方便進餐的人計數。每吃完一小碗,便在桌子上放上一個石子,最后以石子計數,看自己吃了多少碗。據統計,食客之間互相比拼,旁觀者不斷勸說,主人不斷添加面條,如今吃“加加面”似乎已成為飯桌上的游戲。
“加加面是鹽井的特色,我們家開了40多年了。現在旅游發展了,騎自行車的、徒步的游客特別多,他們都慕名而來,到我家里吃加加面。對我來說,一碗碗加加面里,有歡笑、有汗水、有家族的傳承、有越來越好的生活!惫瓍厕r家樂老板果拉卓瑪如是說,“我一直經營農家樂。如今,隨著政策越來越好,自己一邊做農活,一邊照顧顧客。現在一年的收入有50-60萬。”提起未來,卓瑪告訴記者:“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為了更好地經營農家樂,擴大規模,我去年在銀行貸款300萬,自籌160萬,蓋了新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