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全總就《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答記者問
技術工人待遇將獲得全面提升
構建技能導向和創新貢獻導向的激勵機制,以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領軍人才為重點支持對象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將如何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設計了哪些途徑提高技術工人技能水平和收入待遇?3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有關負責人就《意見》出臺的背景意義、主要內容、貫徹落實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本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意見》將構建技能導向和創新貢獻導向的激勵機制,技術工人的收入待遇特別是高技能領軍人才的待遇水平有望獲得顯著提升。
收入偏低導致技術工人不吃香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技術工人數量短缺和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據了解,目前我國就業人員有7.7億人,技術工人僅有1.6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僅4700多萬人,占就業人員的6%,高級技工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表示,技術工人短缺將嚴重影響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進程。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受社會環境、傳統思想觀念影響,技術工人社會地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許多青年人不愿意當技術工人。”湯濤表示,《意見》是《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的配套文件,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的高度,抓住了技術工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促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術工人。
“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受優待
據介紹,《意見》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聚焦高技能領軍人才,進一步完善了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特別是突出工資激勵和技能提升,強化評價使用激勵,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
《意見》提出,以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高技能領軍人才為重點支持對象,全面加強對高技能領軍人才的服務保障,提高其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待遇水平。
湯濤介紹,這里所指的高技能領軍人才,包括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以及享受省級以上政府特殊津貼的人員,或各省(區、市)政府認定的“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
“技術工人是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寶貴人才資源。”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京華表示,《意見》注重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的政治待遇。包括探索實行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工會等群團組織中掛職和兼職,納入黨委聯系專家范圍,鼓勵各方面力量以多種方式對高技能領軍人才進行特殊獎勵,鼓勵企業吸納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經營管理決策等。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鼓勵企業為高技能領軍人才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和年資(年功)工資制度,試行高技能領軍人才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提升高技能領軍人才的經濟待遇。
與此同時,高技能領軍人才的社會待遇也將獲得相應提高。包括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探索對高技能領軍人才在購(租)住房、安家補貼、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實施積分落戶城市重點考慮高技能領軍人才落戶需求并放寬落戶條件限制,對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困難的企業保障高技能領軍人才穩定就業等。
全面改善廣大技術工人待遇
如何提高廣大技術工人待遇水平?這是許多一線職工關注的核心問題。對此,湯濤表示,《意見》提出實施工資激勵計劃、構建技能形成與提升體系、強化評價使用激勵工作等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技術工人的待遇水平。
——在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方面,主要是通過完善符合技術工人特點的企業工資分配制度、建立企業技術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探索技術工人長效激勵機制等方式,指導企業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推動企業建立健全工資決定及正常增長機制,并要求國有企業工資總額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制定企業技術工人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按貢獻參與分配辦法,促進長期穩定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
——在支持技術工人憑技能提高待遇方面,重點研究加強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推動校企合作培養技術工人等內容,不斷提升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
——在暢通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通道方面,主要包括完善技術工人評價工作、加大勞動和技能競賽培養選拔技術工人工作力度、完善技術工人平等享受待遇政策、落實好技術工人休息休假權利等。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提出了健全技術工人評價選拔制度,突破年齡、學歷、資歷、身份等限制,并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比照認定制度。
對于《意見》出臺將增加企業負擔的擔憂,湯濤直言,只要技能人才發揮作用,創造了更好的效益,解決了生產當中的關鍵性難題,那么也應該給他們相應的報酬和待遇,不然技術工人將用腳投票。
“《意見》出臺標志著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取得了新進展。”閻京華表示,通過各方持續努力,技術工人的地位一定會逐步得到提高,進一步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氛圍,這也是工會工作努力的方向。(記者 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