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去上班,在小區門口,用手機刷開一輛共享單車,騎到地鐵站的時間比走著縮短了許多;
坐上地鐵,在手機上刷刷朋友圈,逛逛淘寶、京東,無論是大件家電,還是小件襪子,購物隨時隨地;
走進辦公室,每周一送來的大捧鮮花仍然開著,互聯網讓鮮花成為日常美好;
中午休息出去買點東西,無論是水果攤、面包坊、便利店、超市甚至路邊的菜店,微信或支付寶付款碼無處不在,一部手機全搞定,無現金社會實在是太方便了;
晚上回到家,不想做飯,用坐地鐵的時間點好外賣,快遞小哥跟自己差不多同時到家。如果不想擠公交地鐵,干脆用滴滴約個車;
休息日窩在床上,打開愛奇藝或騰訊追追電視劇,看看電影或紀錄片,為娛樂付費已經成為新習慣,因為能提前看到更多好片,也不會為各種廣告鬧心,更不必被電視臺牽著鼻子走……
這些新的消費場景,或多或少,現在的人們都有所體驗。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已經悄然成為2017年的生活方式。站在歲末年終,回首望去,才恍然發現這些新的消費模式、渠道、業態,為百姓生活增添了太多的便利。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人們在新消費時代的普遍追求。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消費在不斷升級,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第三方數據服務提供商Talking Data《2017新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品質生活、互動體驗、個性定制、便捷高效、綠色健康是新消費的五大消費理念,既影響著消費者的決策,也影響著供給側的發展。
新的消費需求催生了新的消費業態,外賣的火爆就是最好的佐證。原來訂外賣只是為了方便,點的都是聊以果腹的簡易快餐,時常暴出的食品安全還讓不少人對外賣品質心存疑慮。隨著外賣食品安全監管的不斷加強,一些高品質放心餐館進入外賣平臺,外賣的品質得到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點點手指,輕松地解決吃飯問題,外賣也漸漸成為人們就餐的第三種方式。如今,去餐館吃飯,經常能看到琳瑯滿目的外賣餐盒,百度、美團、餓了么的快遞小哥川流不息,甚至堂食的上菜速度都因為廚房忙著外賣訂單而變慢了。外賣已經不再是堂食的補充,而成為餐飲業新的增長極。業內預計,2018年,在線外賣市場將達到4000億元,約占整個餐飲市場10%的份額。
今天的消費者,除了看重品質、便捷、健康,也更加追求個性化,更需要良好的消費體驗。這,推動了私人定制產品的繁榮以及各種體驗式消費場景的發展。新的消費業態反過來也進一步激發了新的消費需求。橫空出世的盒馬鮮生,顛覆了人們買海鮮、吃海鮮的老觀念,既是超市、菜市場,又是餐館的新業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去體驗,也讓更多人充滿期待。2018年1月盒馬在北京的第4家小營店、第5家亦莊店即將開業,60萬居民將納入30分鐘送貨上門的“盒區房”范圍。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大品牌而是更看重品質,這也推動了二手產品交易的火熱。除了3C數碼、手機等閑置的“小物件”,“大塊頭”的二手車成為交易的新亮點。優信平臺數據顯示,年輕人對二手車的接受度更高,新舊不重要,經濟實用才是關鍵。
新消費之所以發展得如火如荼,歸根結底是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量的滿足邁向質的飛躍。同時,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讓被時間和空間壓抑的消費需求得到充分釋放。
仔細審視當前的新消費格局,亮點不少,隱憂仍在。例如,新消費領域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礎層次,而在文化、教育等更深層次并未充分展開;新消費群體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年輕一代,不會玩移動支付的老年人則無從體驗網絡購物的便捷高效……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破解,那么消費這駕馬車的潛力還會更加強勁。(來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