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執法總隊副總隊長王汝偉再次帶隊出動,這次目的地是靜安寺商圈,檢查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情況。這已是他們第二次專項執法了。今年8月初,王汝偉帶隊檢查了南京路商圈,還開出了上海市第一張相關“垃圾罰單”。
上海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動真格了。
現場執法,當場開出整改單
在靜安寺商圈,王汝偉他們先去了一家著名商廈。地庫里,垃圾桶整齊安置,干濕垃圾分別堆放。“濕垃圾我們都要仔細分揀過,再統一裝運。”物業經理高宏偉說。王汝偉查看了一下,高宏偉所言不虛。
再走到堆疊著的一袋袋干垃圾前,打開、檢查。翻了幾袋,王汝偉點頭,“還不錯”。整個過程,執法人員一邊查看,一邊拍照記錄,留下執法痕跡。
按照要求,單位垃圾應分干、濕、有害、可回收四類,應放置四個類別的垃圾桶,方便投放。“可回收垃圾,由商廈里的各個業主自己回收處理了,有害垃圾我們有專門的倉庫。”高宏偉帶著執法人員查看了油漆倉庫及廢舊燈管儲藏室,一切井井有條,看得出,他們是按企業ISO14000環境標準做的。
不過,王汝偉并不滿意,“按規定,還應該放置有害垃圾桶,方便業主隨時投放。”根據規定,執法人員當場出具整改通知書,限48小時內整改完畢。“好,好。”簽收完通知書,高宏偉立刻打電話,落實有害垃圾桶事宜。
出了商廈,執法隊員轉進一個不怎么起眼的辦公樓,逼仄的側門內,四個灰色大垃圾桶一字排開,上面堆滿了黑色的垃圾袋。“就一種垃圾桶,沒有分類?”面對執法人員的疑問,物業經理董力解釋:“我們樓里都是辦公室,沒有餐廚,幾乎沒有濕垃圾。”打開垃圾袋,幾個飲料瓶赫然在目,“這是可回收垃圾,都和干垃圾混在一起了。”執法人員當場開具48小時整改通知書,“根據你們大樓的實際情況,除了濕垃圾桶外,其余三種都要放置。”
500元罰單,錢少影響大
“未按規定設置分類收集容器的,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處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那家垃圾混裝的辦公樓,我們回去后可能要立案,作進一步調查,以決定是否予以行政處罰。”王汝偉說。
在這之前,上海市城管執法總隊開出了首張行政處罰決定書,就是因為物業沒按規定放置分類垃圾桶,垃圾完全沒有分類。“8月2日檢查,當場出具整改通知書后,又立案進入行政處罰程序。過程中,我們還發征詢函給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確認管理部門是否宣傳、告知到位。”王汝偉說,仔細調查之后,按規定對相關物業單位處以500元罰款。
今年3月上旬,上海在全國率先全面推進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明確全市公共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將逐步實現“不分類、不收運”,并開展面向單位的執法工作,疏堵結合,促進單位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顯現實效。
“我們這兩次執法,就是為了推動單位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按規定,行政處罰金額最多也就500元,雖然數額不多,但對企業信譽影響不小,因而具有較強的警示作用。”王汝偉說。
分步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上海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今年已是第七個年頭了,初步建成了從源頭到末端“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系統。目前,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已覆蓋全市近萬個居住區及6000余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
“此前都是以鼓勵為主,今年明確了‘強制分類’,才有了執法的依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處副處長齊玉梅解釋。
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啟動之后,市綠化市容局一邊大力宣傳,一邊要求基層部門向屬地單位做好告知工作,“書面告知書要對方簽收,確保告知到位。”經過5個月的準備,才開始展開專項執法檢查,“我們還是挺慎重的。”齊玉梅說。
對于現場查到沒有垃圾分類的辦公樓,靜安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尤文堅當場要求查告知情況。那個辦公樓7月初就被告知了,物業的簽名清清楚楚。“接下來,我們區也要開展執法檢查。告知、執法等分步推進之后,將落實‘不分類、不收運’,確保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工作取得實效。”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