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數千輛共享單車被“遺棄”在北京一高架橋下。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通州潞陽橋西的高架橋下,各類共享單車堆積如山。據介紹,近日在通州范圍內收集共享單車送至此,一天有好幾百輛。北京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橋下和橋邊各類共享單車摞成兩層,約有兩三萬輛,這些單車大多并無故障。對此,通州區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表示,此舉系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所涉共享單車企業多未進行報備。
現場<<
數萬輛共享單車堆積如山
“各種品牌、幾萬輛單車被丟棄在這兒,難怪地鐵站找不到車。”近日,有網友爆料通州潞陽橋西路有幾萬輛共享單車堆積。前日上午,北京晨報記者來到通州潞陽橋西路,看到橋下據說已堆放近兩月的大量共享單車,花花綠綠綿延幾十米。記者粗略統計,在橋下停車場內及旁邊空地,約有兩三萬輛共享單車。而在橋下有兩輛小貨車,里邊拉著幾十輛摩拜單車和小藍車,其旁的一輛車上有“北京綠色公共自行車服務中心”字樣。
堆放的這些共享單車幾乎都很新,看起來并未損壞,記者隨機開啟兩輛,均可正常開鎖計費使用。打開其中一個共享單車客戶端,顯示附近的車輛密密麻麻。
工作人員每人每天收600輛
停車場內有七八名工作人員,記者詢問其中一年輕男子,他告訴記者天天要出去拉共享單車。“只要是馬路邊的,看見都要拉,但總有人往這邊騎,我們根本拉不完。”他告訴記者,一輛小貨車可拉100輛,每天平均拉6車回來。他說這些堆放的單車基本都是好的,可以使用。在擺放時他和同事也比較注意,不會損傷、損壞單車。這些單車何時能回到市場呢?對方表示并不知情,還需等上級的通知。但問及其具體單位時,對方表示自己只負責干活,并不知道。截至記者離開時,仍看到有車輛來來回回,不時往內拉共享單車。
回應<<
多數單車公司稱尚不知情
記者采訪當天,在通州地鐵站周邊已經鮮見各色共享單車,不少人都大呼不便。但也有人表示如今共享單車已經從“天使”變成“蝗蟲”,早該管管了。
對于如此大量共享單車閑置、堆放景象,記者電話聯系到幾個共享單車公司,摩拜單車及酷騎單車客服人員均表示,已記錄了車輛堆放地點,但具體情況仍需了解。酷騎工作人員表示,并未接到過通州區禁止使用共享單車或禁止停車的通知,公司車輛在通州可正常使用、騎行。小藍車工作人員表示,從網上得知該消息后確認了堆放單車的地址,目前公司相關工作人員正在和通州區有關部門聯系,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工作 。
舉措<<
開展共享單車專項整治活動
通州區市政市容委負責人表示,當前市交通委已統一部署全市開展共享自行車秩序管理專項整治活動,并保持長期有效管理機制。
在整治過程中,通州區市政市容委結合實際情況,要求各共享自行車投放企業嚴格落實運營管理責任,按照市交通委《規范意見》要求進行報備和運營數據接入監管平臺,在用戶APP客戶端要求承租人停放在指定區域和電子圍欄。共享自行車企業在通州區內投放,需完成工商注冊等相關手續,向區主管部門報備,并簽訂責任書。加強投放車輛的運行維護等工作,提升運營服務水平。為避免糾紛,企業投放車輛前必須給投放車輛購買保險,未購買保險車輛禁止投放。
除ofo外多數單車企業未報備
通州區市政市容委表示,目前,除ofo共享自行車完成報備手續和系統接入監管平臺,其他共享自行車企業暫未完成報備和系統接入監管平臺。ofo工作人員表示,ofo目前已和通州政府達成合作,積極配合政府對共享單車進行規范化運營,并在通州進行了首批滿足試點條件的單車投放。ofo將繼續規范共享單車的停放,以方便市民騎行。
據了解,通州區各職能管理部門已多次約談在通州區各共享自行車主要投放企業,要求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報備與管理。通州將嚴格按照市交通委要求,對共享自行車企業投放和管理進行監督,不報備投放、投放不管理的共享自行車企業,禁止在通州投放運營。
觀點<<
對新興事物要“包容審慎”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表示,無論是互聯網經濟還是共享經濟,都必須是一個法治經濟,8月2日發布的《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填補了其在法治方面的空白。但在具體的施行過程中,政府部門也應該有“新思維”。
對共享單車這樣新興的事物,朱巍認為政府部門和公眾也應該“包容審慎”。一個事物從興起到制度的約束完善、健全,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公眾對它們要有包容心,不可操之過急,不可一刀切。
同樣,在治理共享單車這個新“城市病”面前,朱巍認為,政府、企業、社會要達成一致,共享共治、多方共治。政府在有效監管的同時,企業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社會責任,而我們每個人在使用共享單車時,也應對自己的行為有基本的約束,如此才能逐步解決這個大問題。
■記者手記
為人民服務不該一刀切
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共享單車確實有點“野蠻生長”,不僅占盡了五顏六色,在城市空間里也是見縫插針。記得一次在地安門附近采訪,一位老大爺指著一片共享單車說:“這不就是黃蟲子嘛,爬得遍地都是。”而相對于海量投放,問題車輛的回收則顯得滯后不少,不少市民吐槽掃到一輛無故障車的概率在不斷下降。
面對新事物,我們當然應該包容,但不能變成縱容,管理者要講究管理的藝術,干涉過多則死板,過少則難以見效,尺度拿捏就顯得十分重要。
大家嫌棄單車的亂停亂放,但也已習慣了它們的便利,一下子讓它消失,難道就天下太平萬事大吉了?作為一名無車族,出行常年依賴公共交通,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于我真的很重要,希望共享單車公司能盡快配合政府,讓單車有序服務城市。也希望政府別一刀切,在未通知公司的前提下就強行動粗。一刀切是生硬的,也未必是科學的。
北京晨報現場新聞 記者 康佳 文并攝 線索: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