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南海邊,有個充滿活力的經濟特區,叫深圳特區。
柬埔寨的泰國灣畔,也有一個生機勃勃的經濟特區,叫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
柬埔寨首相洪森不止一次地說,“把西港特區建成柬埔寨的‘深圳’”。那么,這個柬埔寨的“深圳”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與中國又有什么聯系?記者日前來到西港特區一探究竟。
“飯碗”“發動機”“特區中的特區”……厲害了
俯瞰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張志文攝
碧波蕩漾的泰國灣,海水晶瑩又平靜。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依偎在海岸邊。過往千年,這里的人們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簡單說就是靠天吃飯。但從2008年起,當地人的窮日子“熬”到頭了,中企的到來讓這里迅速繁榮起來,成為整個西哈努克省乃至全柬埔寨經濟的火車頭。
走進西港特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嶄新的廠房,寬闊的道路,有序的生產。曹建江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在現有的5平方公里區域內建設了160幢廠房,引入了109家紡織服裝、箱包皮具等企業,其中94家為中資企業,1.6萬當地人在園區工作。按照規劃,特區面積最終將擴大到11.13平方公里,總入駐企業達到300多家,為當地創造就業8萬—10萬人。
可能有人會覺得,深圳多大啊,西港特區才十幾平方公里,小巫見大巫不是?但比較一下便知,中國13多億人口,柬埔寨1600萬人口,大約只有中國的1/80。這樣一比,西港特區之于柬埔寨的分量,可一點不比深圳之于中國來得輕!統計顯示,西港特區2016年對西哈努克省的經濟貢獻率超過了50%,以至于西哈努克省省長這樣評價西港特區——“西省人民的飯碗”“西省經濟的發動機”。又因為西港特區是柬埔寨全國21個特區中最大、最成功的,所以也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
從叢林莽原到經濟特區,中國改變了這里
下班后,西港特區的當地員工們騎著車,高興地回家。焦翔 攝
你猜不到的是,在上世紀60年代,整個西港地區人口才300多,目前的西港特區所在地是一片丘陵莽原。柬埔寨發展理事會秘書長宋金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西港具備了道路、港口等一系列客觀優勢,但遲遲沒有得到開發。翻閱史料可知,西哈努克港1950年建市,但因長期的戰亂與動蕩,直到1998年才真正步入和平發展期。西港真正開始爆發式增長,始于2013年。
2013年發生了什么大事?沒錯,“一帶一路”被正式提出!談到“一帶一路”,宋金達非常興奮:“當時一聽到‘一帶一路’倡議,我就知道這對柬埔寨是利好消息”,“我喜歡‘一帶一路’是因為參與了‘一帶一路’的柬埔寨將更加聯通,加速發展”。事實證明,西港特區正是搭乘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起錨遠航。
“十年前剛到這里的時候,我的心情簡直難以言表,那完全是不可操作的現場!”回顧園區初創情形,西港特區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蔣君仍然感慨不已。為了測繪場地,蔣君和幾位同事在密林中披荊斬棘,手上腳上全是血印,頂著工具包涉水而過,還曾遭遇螞蟥。歷經艱難,2012年底園區初具規模,有了十七八幢廠房。
廠房的落成意味著就業機會的來臨。“我們從附近招聘村民來工廠上班,發現他們的衣服幾乎都有破洞,連女孩子也不例外,于是我們就自發地給工人們捐衣服。”蔣君說,當時村民們幾乎生活在原始狀態,沒有水泥房屋,沒有電線,沒有自來水,“唯一與工業文明有關系的是屋面上那層薄薄的鐵皮”。
但那是2012年的事情了。曹建江向我們展示了園區未來三至五年的規劃圖,上面有醫院、學校、供電站,甚至還有整個柬埔寨都少有的排污處理廠。“既有就業,又有生活”,“中企將把西港特區建成整個柬埔寨最好的社區”。
當地人對記者說:“學中文,改變命運!”
默德朗鄉小學學生在中國公司援建的電教室內上課。于景浩 攝
記者在西港特區周邊的村莊里行走,發現一件令人稱奇的事,那就是這些人中很大比例的人,居然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西港特區所在的默德朗鄉鄉長恩薩隆在接受我們采訪時,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我們鄉里幾乎每戶人家里都有人在中企工作。”整天跟中國企業打交道,會說中文就成了一項特長,學習中文也就成了當地的熱潮。
陳秀麗是當地村上的一個17歲小女孩,她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輟學了,她的父母非常擔心她未來的發展。當中企落成之后,陸續為當地人設立了中文培訓項目。參加了兩年的培訓,陳秀麗基本能一說口比較流暢的中文,人生軌跡由此發生飛躍——成功進入一家中國沙發企業,在實習期就拿到每月350美元,幾乎是當地人平均收入的兩倍。半年下來,她承擔了家里的水電費,以及弟弟的學費,他爸爸也有底氣向銀行借錢擴建自家的房子了。
像陳秀麗這樣的例子,在西港特區俯拾皆是。記者后來走訪了早已入園的中國森林木業公司,得知他們公司雇傭了650名當地人,就提起能不能找個會中文的員工來交流一下。沒想到,公司總經理桑亞民一個電話,從車間里叫來了將近20個會中文的員工,整個會議室瞬間被擠得滿滿當當。
交流中,有一對姐妹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姐姐名叫陳安妮,年齡30多歲,在這家中企工作了五年,現在已經是車間主任(中高層)。據說,剛來這里工作時,她家情況特別差,每天都要擠著超載小巴來上班。但5年下來,她自己買了摩托車,又換了汽車,生活水平已然超出周圍人非常遠了。妹妹名叫陳林溪,中文說的沒有姐姐溜,她是三年前在姐姐的帶動下學了中文,并進入了這家中企,現在是一個車間里的班長。妹妹說得很直接,她當初學中文,就是因為中文好找工作。她還補充了一句,就是“中國公司對我們很好,我們在這里工作很舒服”。
姐妹倆的講述或許就是中國在當地人心中印象的一個縮影吧——歷史上,從鄭和、周達觀開始建立的友好往來,一直延續至今,中柬“信任如樹”“是鐵桿朋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全世界傳為佳話,中國歡迎外國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的表態,更讓這種發展變得包容、普惠、可持續,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沿線國家帶來了可觀的項目收益。以柬埔寨為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企業為柬新建、改造公路20條,總里程達2669公里,占柬埔寨國道總里程的35%以上;新建特大型橋梁8座;建成6個水電站項目,實施3個輸變電網項目,基本支撐了柬全國電力供應……
這些實實在在的項目,真真切切的案例,成為當地人踴躍學習中文的天然動力。以至于有柬埔寨人直截了當地對記者說:“學中文,改變命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一秒世界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