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做好準備,春耕來了!全國多地春耕備耕工作陸續開展。眼看作物播種在即,農民朋友們是否想好今年該如何順應農業結構調整方向,因地制宜搞好農業生產?今年春耕咱們種點啥?
做好準備,春耕來襲!
雨水節氣悄然將至,華北、黃淮和華南的農民已經開始準備培土施肥、清溝排水,吹響春耕的號角。
從古至今,春耕對農業生產都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據清朝文獻記載,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要親自參與春耕。因為春耕關乎到一整年的收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老話也講:春耕不肯忙,秋后臉餓黃。
但對于農民朋友來說,低頭種地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抬頭了解市場行情,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例如,糧食種植,就要分地區分品類來判斷。前不久發布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條就明確提出了穩糧、優經、擴飼的調整目標。
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
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
主糧排隊,鼓勵生產!
今年面臨調減壓力最大的作物仍然是玉米。經過去年的調整,玉米的市場價格與進口玉米到岸價格基本持平。對于種植玉米的農戶來說,國家針對玉米主產區的生產補貼還在持續。
同時,按照國家部署,幾大主糧要排出優先次序,有保有壓。小麥和水稻作為主要口糧作物,國家還會在未來五年中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格,鼓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葉興慶研究員
稻谷和小麥,這是我們國家最基本的口糧品種,我們目前為止還是要維持最低收購價政策這樣一種基本的制度模式。但是,我們要完善和增強最低收購價定價的彈性,讓定價靈活一些。
水稻小麥,優勢明顯!
針對未來我國水稻的種植前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穩面積與提品質并存”,即鞏固北方優質粳稻產區,穩定南方雙季稻生產,同時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促進體質增效。農業部已經明確,到2020年,要保證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穩定在4.5億畝左右,優質稻的比例要達到80%。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 鄭風田教授
對主糧來說,尤其是優質的稻米和小麥,現在來看比重還特別低。優質小麥的比重還不到1%,但實際的需求量很大。比如像東北的大米,一般比其他地方的大米要貴不少,主要它一年就一季稻,生產時間也比較長。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國家這兩種口糧,如果能種一些優質的新品種,尤其是一些訂單式的新品種,或者做綠色有機的農產品,我想還是會有不少機會。
在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我國的優質小麥比重很低,甚至不足1%。但其中也明確提及,我國迫切需要優質的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
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郭天財
具體來說,像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這些省份是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產區。第二個優勢產區在東北的春麥區,當地的春小麥也是優質強筋小麥。
而優質弱筋小麥主要是在長江中下游,像河南南部、江蘇、安徽、湖北這一帶。因此,發展強筋、弱筋小麥,要選擇在適宜的區域來種植。
專家建議:一是在優勢產區建立優質強筋、弱筋小麥的生產基地;二是要搞好規模化種植;三是要選擇一些達標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的品種,比如,強筋小麥中,河南省推廣的新麥26,鄭麥366等這些品種,市場的反響就非常好。
針對這些優質的強弱筋小麥品種,在市場一端其實已經看到了較好的回報,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切忌跟風和盲目種植。有了良種、良法和良區,又有了一定的生產規模,更要和面粉企業、食品加工企業做好必要的對接,通過訂單種植、合同收購,才能把強弱筋小麥產業發展壯大。
人口增長,推動需求!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所以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滿足老百姓的溫飽需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老百姓對安全、高品質、有品牌的農產品需求逐漸增加。所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另外,人口總量、年齡結構和城鎮化進程,也會對農產品需求產生決定性影響。
消費需求
在城鎮化的帶動下,農村居民向城鎮轉移,會提高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中動物產品的比重,進而增加糧食需求總量;同時可能會因工作性質轉變后勞動強度下降而減少熱量需求,對糧食總量需求帶來下降的影響。
肉類是最主要的動物產品,耗糧的比例也最高,對飼料糧增長的推動最大。同時,在飼料糧需求拉動和口糧降中趨緩的綜合作用下,糧食總量需求在口糧快速下降階段較為緩速增長,2015年至2030年糧食總量需求還將增加6千多萬噸。
換種飼料,農牧結合!
數據顯示,在去年糧食總量中,口糧所占比重不足40%,飼料用糧超過45%,而工業用糧為15%,飼料用糧的缺口還在進一步增大。農民一年生產的糧食,大部分作為飼料給豬牛羊雞這些牲畜和家禽吃了。畜牧業大國,牛吃下去的是草;對我國來說,牛吃下去的卻是糧食。究竟對奶牛來說是牧草好,還是糧食好,這仍然是個有待探討的科學問題。
北京林業大學 盧欣石教授
這是個利用效率的問題,籽實類屬于能量飼料,它能發揮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但是它有個問題在于,當糧食收獲了以后,它的秸稈這部分就纖維化了,所以從效率上來說并不劃算。
那么對于能夠消化粗飼料的草食動物來說,它其實是需要一些具有纖維素含量的飼草,來幫助它進行反芻,滿足動物反芻的營養需要。過去,我們國家為了追求奶牛的高產,就拼命地喂精飼料(我們把籽實類的、糧食類的這種飼料稱為精飼料),精飼料喂的過多,會造成奶牛反芻功能下降,胃酸過多,酸中毒,乳房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過度喂精飼料并不科學,它反而可能會縮短奶牛的利用年限。
對于單胃動物和反芻動物來說,吃草比吃糧更有利于動物健康,改善畜禽產品品質。以美國為例,作為乳制品消費大國,奶牛數量雖然大幅度下降,但是,牛奶產量卻在逐年提升。歸根結底是飼料發生了變化。
有資料顯示,正是因為美國的奶農為奶牛提供了充分的優質苜蓿和全株青貯玉米,所以大幅提升了牛奶的單產和品質。
北京林業大學 盧欣石教授
對于反芻動物,也就是具有四個胃的動物來說,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的牧草,既有蛋白質的來源,又有禾本科牧草的能量來源和一些纖維素,這是一種最好的搭配。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反過來去養殖草食動物。我想,以牛羊為主的草食家畜,會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突破口。
農牧結合,不僅實現了節本增效,打通了種養殖、延長了產業鏈,還節約了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特別是我國西部和農牧交錯帶,種植豆科牧草、苜蓿、全株青貯玉米后,再和豬牛羊等大牲畜養殖相結合,會成為不錯的選擇,值得農民朋友多多關注。
品牌革命,致富有門!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對于階段性供過于求的農產品,要進行適度調減;對于那些市場需要,但是在供給一端還遠遠不能滿足的農產品,要及時補充。
套用李克強總理的話就是,我們要發起一場品牌革命。一方面要根據市場需求洞察缺口,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品質建設,打造叫好叫座的市場品牌。
在我國農業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對于產量最高的糧食來說,提升質量、做好加工、打造品牌,尋找市場,是下一階段農民朋友應該努力的方向,這也是商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