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航天夢寫進太空——紀念首個“中國航天日”
2016-04-24 10:53:00 來源:東方網
日前,合肥市小學生們在安徽省科技館內參觀航天模型。新華社發
1970年4月24日,是一個注定要被寫入中國航天史冊的特殊日子。這一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用20.0009兆赫的頻率播送出《東方紅》樂曲,從此奏響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華美樂章。
2016年,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4月24日,又被賦予了新的寓意,經國務院批準,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一甲子代表一個輪回,中國航天滄桑巨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正向著“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奮勇前行。
總有一種精神讓人淚流滿面
4月15日,汽車奔馳在巴丹吉林沙漠深處。
這里沒有人間四月芳菲盡的景象,只有風在呼嘯。從內蒙古額濟納旗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百余公里的公路上,隨處可見一座座沙丘,稀稀拉拉的幾蓬駱駝刺在沙丘的背后勉強站住腳。
這里是東風航天城。人們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個身份: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這個一年四季只有西北風嘶吼、最高風速達每秒40米的地方,中國航天人卻豪邁地說:“這是東風!”
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一聲令下,10萬大軍昂首開進荒漠,渺無人煙的戈壁灘上,一夜之間搭起了綿延十幾公里的帳篷。從此之后,他們把自己的名字和功業匯入單調的“工號”,匯入大漠風煙。
50年后,錢學森先生仍感慨不已,如果當時不下那個決心,那么我們現在就沒有原子彈,沒有氫彈,沒有導彈,也沒有人造衛星,就沒有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
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象征東風人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東風革命烈士紀念碑劍指蒼穹。碑座下,安放著聶榮臻元帥的骨灰,他身后,是一列將星閃耀的墓碑,自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以降,李福澤、張貽祥、徐明、石榮屺……這些寫進共和國航天史冊的將軍,依然緊隨聶帥。陵園中,730多座墓碑寂然佇立,更多的是無名英雄,他們的墓碑像排列整齊的軍陣,守護這片熱土。
1960年,第一枚導彈試射成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西方報紙蔑稱,原子彈是“彈”,運載火箭是“槍”,中國人是“有彈無槍”,不足為懼。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進行第一次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7名勇士擔任了試射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的操作手,“七勇士”進行操作的地下室距離發射架不到100米,上方土層厚度僅為4米,如果核彈出現意外,地下室不可能提供任何有效防御。“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獵獵風中,勇士們的誓言傳出很遠很遠……
“核彈頭在靶心上空預定高度爆炸,試驗成功!”“兩彈結合”的成功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板!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奮勇向前
如果說東風航天城是航天精神的高地,那么位于呼和浩特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以下簡稱六院)是一種力量的象征。
在航天界有一個共識:發展航天,動力先行;導彈型號研制,固體火箭發動機先行。內蒙古大青山腳下,我國第一臺大型地面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臺巍然佇立。搭載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末級固體發動機就在此試車。斑駁陸離的內墻面千瘡百孔,經歷上千臺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炸出高低不平的臺面,火焰沖刷后變形的推力墻,裸露的鋼筋……就像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兵,試車臺無聲訴說著一個個故事。
“1962年,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位于四川南部瀘州市,這就是六院的前身,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從此正式起航。由于四川氣候潮濕不利于導彈研制,后來六院就搬到了內蒙古。”六院老院長高崇武回憶起歷史,并向記者訴說了六院創造的無數個“第一”——
——研制成功中國第一型300毫米實用固體發動機及固體導彈;
——成功研制中國第一代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第一代陸基固體戰略導彈的大型固體發動機;
——研制成功中國第一枚地地、地空、岸艦等戰術導彈固體發動機;
——成功研制高能固體發動機、碳纖維殼體發動機,推動中國新一代戰略導彈立項研制……
這些驚天動地的“第一”,強軍威、壯國威,讓中華民族挺直了脊梁!
“50年來,青山黃了又綠,黑河干了又潤,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沒有變,無私奉獻的精神沒有丟!”六院院長丁旭昶說。
如今,六院這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老國企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故步自封。按照規劃,六院在“十三五”期間將在六大重點創新領域集中發力,探索固體發動機領域的前沿科技。
總有一種期待讓人充滿力量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場遺址矗立著東方紅發射塔,歷大漠四十多載風沙雨雪,仍舊倚天而立。
紀容林是中心測發總體系統主任工程師。在這座被廢棄的老發射塔前,他神情肅穆:“每當中心有重大發射任務或者面臨重大發射挑戰的時候,我們都會來這里走一走。”他說,先輩們在這寸草不生的地方建立了通往宇宙的通途,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延續下去。
中心自建立以來,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先后發射了99顆衛星、10艘飛船和1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組織實施了1000多枚各類火箭試驗,創造了中國航天事業的“23個第一”。
在中心黨委書記夏曉鵬看來,2016年中心的任務非常繁重,責任重大:中心計劃實施“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9次衛星發射任務,還有百余枚火箭的測試發射。“國家航天日的設立對我們航天人來說是一種激勵和鼓舞,未來雖然充滿了挑戰,但我們一定會把中心建設成‘世界一流航天中心’。”夏曉鵬表示。
令人振奮的消息陸續傳來,在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莊重宣布: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正式立項,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工程全面啟動,計劃到2030年躋身航天強國。
航天探索永無止境,逐夢之行永不停歇,壯哉,中國航天夢!
編輯:李昭翼
關鍵詞:航天人;航天精神;航天事業;內蒙古大青山;1970年;空間實驗室;太空;第一;火星探測計劃;固體發動機
靳亞軍是長征機械廠的一名老職工,當年還不滿15歲的她隨著父母從北京來到了大山深處,并像父母一樣成為了一名航天人。” 和靳亞軍、李彩萍一樣,眾多航天人長年扎根山溝,難與親人團聚,可他們卻用青春和熱情不斷書寫著我國航天事業的華麗篇章。
2015-04-20 20:00:35
擁有一支技術過硬、勇于創新、作風嚴謹的航天科技人才隊伍,是中國航天在國際高科技競爭中立足的重要因素。目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300余名型號“兩總”的平均年齡只有44歲,45歲以下的占57%;科技人才隊伍中,正副主任師和主管師共有9600多人,其中35歲以下的超過70%。
2011-06-07 10:09:00
圖表:中國航天人提出未來五大宇航設想 新華社記者 周詠緡 編制
2013-09-25 10:50:13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