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釋疑網購限額并非針對“剁手族”:須銀行卡支付
2015-08-02 09:08:00 來源:新聞晨報
央行釋疑網購限額并非針對“剁手族”
綜合新華社、央視 隨著網絡支付日趨方便,非銀行類支付機構也趁勢迅速崛起。為規(guī)范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yè)務,央行7月31日就《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yè)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而其中單日交易限額和年累計交易限額的規(guī)定引起消費者廣泛關注。昨日,央行相關負責人及部分業(yè)內專家就此進行釋疑。
還能愉快地做個“剁手族”嗎?
回應:其實不然。征求意見稿的釋義明確指出,額度限制僅規(guī)范個人客戶使用支付賬戶“余額”付款的交易,客戶使用銀行賬戶付款的交易(包括“商業(yè)銀行網關支付”、“銀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則不受該條款限制。
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消費者把錢打進“微信錢包”里,用里面的“零錢”支付就得受額度限制,但如果通過微信綁定的銀行卡支付就不受該規(guī)定限制,僅受各家銀行的網銀支付、快捷支付限額限制。
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限額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個人客戶的付款需求,基本不對客戶支付體驗造成影響。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80.12%的個人客戶使用支付賬戶余額進行消費、轉賬、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全年累計付款金額不超過5000元,98.5%的個人客戶不超過20萬元;72.31%的個人客戶支付賬戶余額僅用于購物消費全年累計付款金額不超過1000元,92%的個人客戶不超過5000元,99.72%的個人客戶不超過10萬元。
交易限額背后有何監(jiān)管深意?
回應:余額限額管理直接關系到第三方支付資金沉淀問題。在監(jiān)管部門的引導下,消費者也許會更多選用銀行的網上支付,自然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沉淀資金就少了。
盡管征求意見稿的限額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個人客戶的付款需求,但對于支付機構而言影響卻不容忽視。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人員稱:“監(jiān)管部門主要還是希望通過數(shù)字證書、電子簽名引導支付機構提升交易安全,切實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支付機構采用包括數(shù)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日累計限額由支付機構與客戶通過協(xié)議自主約定。但驗證要想達標并非易事。一位支付寶的員工告訴記者,目前,數(shù)字證書和電子簽名在支付機構中的使用比率非常低,尤其是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客戶端上的應用更少。所以,“自主約定”短期內難以實現(xiàn)。
對支付機構發(fā)展會有何影響?
回應:意見稿是想要讓非銀行支付機構回歸當初獲得牌照時的初衷,專注于服務電商,基于小額、快捷創(chuàng)新支付業(yè)務,不希望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業(yè)務邊界無限擴張。
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除單筆金額不足200元的小額支付業(yè)務,以及公共事業(yè)費、稅費繳納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發(fā)生的支付業(yè)務外,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代替銀行進行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
專家表示,這意味著今后200元以上的消費,在哪家店買的、買了多少錢東西、屬于什么類型的消費等一系列信息不再是支付機構獨享,銀行也能掌握。不僅如此,進一步明晰資金流向、加強資金監(jiān)管、避免風險傳遞,意見稿提出,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yè)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辦理或者變相辦理現(xiàn)金存取、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業(yè)務。
編輯:徐芳
關鍵詞:央行;網購;支付寶;銀行卡支付;限額管理
2015-08-01 11:12:00
2015-08-01 08:47:00
2015-08-01 08:34: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