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改革和人才廣聚引領經濟新常態
2015-03-30 15:38:00 來源:光明網
【中國經濟新常態專家系列談之十二】
中國要成為一個創新大國,首先必須成為一個人才大國,進而成為一個人才強國,而要成為一個人才大國和人才強國,首先必須成為一個教育大國和教育強國。教育和人才將使中國后發高點起步。
一、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加快創新
中國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關注全球范圍內正在進行的產業革命。眼下,世界正在步入新的產業革命時代,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互聯網等都構成了這次產業的基本內容。適應經濟新常態不能無視這場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變革。
從全球范圍看居民消費指數,2012年世界平均水平是4578美元,占其人均GDP的43.55%;中國為1307美元,占其GDP的19.2%。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大力發展醫療保健業、社會工作、娛樂業以及旅游業是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適應這種新趨勢,中國相應的人才結構必須變革,教育體制必須改革。
中國從現在開始就需要考慮新的產業革命對于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問題,并將其視為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內容。事實上,數據顯示,中國就業人口中的大專、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人口的40%是在非經濟部門就業。從國際經驗出發,必須加強對我國失業人群教育構成的檢測,以便獲得有關我國人口和勞動力教育狀況的數據,從而實現對我國教育和就業現狀的把握,繪制中國教育改革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借鑒國際經驗,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等一攬子的就業發展戰略。國家要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培養,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職業培訓。
二、適應經濟新常態加快教育體制改革
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加快教育體制改革。中國的就業分布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工作在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中的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群,這些人群中又可以分解出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技術人才;二是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大約在2.4億人至2.69億人之間;三是農村人口,這個群體的文化水平也不高。
中國在過去30多年享受了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結構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發展的紅利,那么,今后幾十年,必須通過加強教育來使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的比重在整個勞動力中的比重加速提高,從而實現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根本轉變,這是中國這個大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2014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畢業生共577.7萬人,就業人數達到558.54萬人,就業率達到96%。上一輪的經濟發展是以制造業為主的,但是中國技工教育遠遠落后于大學專科和本科教育。適應經濟新常態,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教育也將經歷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
三、實施創新驅動必須依靠人才
中國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依靠人才,關鍵也在人才。中央要求興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還是離不開人才。國家在產業政策上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創新驅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發展各類制造業,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使大量勞動力能夠被制造業和服務業吸納。這種發展戰略對教育體制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精英教育,為創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制造業培養大量實用技術人才。還有一個重要問題不能忽視:在高新技術產業中就業的人群與制造業中就業的人群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這需要通過稅收政策實現收入再分配。換句話說,創新驅動和協調發展有三個關鍵因素必須考慮,一是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二是制造業的繁榮。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從這樣的視角看,這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比較清楚了,改革的“路線圖”會更加清晰,“施工圖”會更具實操性。
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過程,對于科技領域的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也是這樣。2012年,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知識經濟指數排名,中國為第84名,反映了國家經濟激勵機制、創新、教育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水平。2012年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全球創新指數,中國排第35名,創新投入分指數第46名。這些都顯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教育改革和科技創新中需要加大努力的迫切性。(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丁元竹)
編輯:馬媛
關鍵詞:創新;經濟新常態;人才
2015-03-27 09:38:00
2015-03-25 15:17:00
2015-03-24 07:00: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