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月,一年一度的“購物大潮”——“雙11”購物節又將到來。購物節其實也是個“快遞節”,去年“雙11”的包裹量達到了6.57億,想必今年的包裹量也不會少。但偏偏就在購物節即將到來之際,中通和韻達兩家快遞公司突然宣布漲價。一石驚起千層浪。有人擔心這是快遞企業聯合漲價,有壟斷嫌疑。但如果把此次快遞漲價放到去年以來原材料大幅漲價的大背景下來看待,“壟斷”的這個大帽或許有點冤。
根據中通快遞的說法,此次漲價的原因是因為成本上漲。“今年以來快遞業受運輸成本增加、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保障客戶利益,決定從即日起調整快遞價格,具體情況請咨詢當地服務網點。”原材料漲價是不爭的事實。單單紙箱一項,從8月份至今已經連續漲價4次,漲幅超過了50%,比去年同期的價格則早已翻番。除了漲價,紙箱因為供不應求,出現了有錢也買不到的情況。
除了紙箱,銅、鋁、塑料等原材料價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漲;而連年上升的人工成本更是企業成本的一個大頭。從原材料到產品再到消費者手中,漲價有個傳遞、消化的過程,最終它要反映在出廠價上。企業反映:這一輪原材料始于去年下半年,在今年年初有所回落,至年中開始快速走高。面對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影響,不少企業正面臨保利潤還是保市場的兩難選擇:如果不漲價,企業勢必要壓縮利潤;如果提價,可能要失去市場。因此,無論做何種選擇,企業都必須慎之又慎。
企業是市場主體,決定市場的是買賣雙方的供求關系。如果不是真的面臨成本壓力,相信企業主體也不會以失去客戶為代價來貿然提價。而從目前來看,僅有中通和韻達兩家快遞企業宣布提價,順豐表示不參與提價,因此很難定論,這次提價是否行業集體行為。但事實上,當下國內幾大快遞公司,順豐的價格一直高于中通和韻達,但這并不影響消費者的選擇,順豐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在民營快遞企業中占據雙第一。由此可見,只要你的服務配得上你的價格,自然有消費者愿意為漲價買單。
當下,快遞已經成為每個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國的快遞業每年增長速度超過30%,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依賴越重,期待越深。快遞企業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光靠漲價,留不住客戶。歸根結底,還需有優質的服務做支撐。(央廣評論員:曹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