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22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目前世界最大單體衛星廳、由上海建工總承包、建工總承包部組織實施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衛星廳工程,最近榮膺中國建設工程最高獎--“魯班獎”。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總建筑面積62.1平方米,位于T1、T2航站樓南側,為目前世界上單體最大的衛星廳。
衛星廳與T1、T2航站樓的連接方式突破傳統,通過地下捷運系統相連,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東西分開、南北一體”的總體規劃格局。衛星廳建筑外形呈“工”字型,將登機長廊的長度應用到最大化,增加了近機位數量,優化了近機位布置。衛星廳的建設,給浦東機場增加了83座登機橋、125個近機位,成為功能應用最大化的典范工程。
為了又快又好建成世界最大單體衛星廳工程,上海建工組建了強有力的現場指揮與管理構架體系,并整合處于行業領先的上海建工旗下總承包部與各專業施工單位的整體優勢與資源,提升對于鋼結構、安裝、裝飾、弱電、玻璃幕墻等方面的專業管理協調能力,形成了具有上海建工內總分包合作管理的現場施工管控體系。
上海建工項目總承包管理團隊在衛星廳工程建設中充分應用一體化的建造技術與數字化的建造技術,確保工程質量。如在衛星廳鋼結構工程建造過程中,通過攻堅克難,在機場不停航施工協同管理技術、“鋼結構—幕墻”一體化建造技術、大跨度空間雙曲桁架建造技術、“鋼結構--金屬屋面”一體化建造技術、數字化建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獨特的創新成果。為了給全球游客一份全景機場的“大視野”體驗,詮釋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與包容,衛星廳主樓四周一圈從4米層至屋面挑檐下口立面采用幕墻鋼框架維護體系,展開長度達6公里。該體系的全開放性決定了幕墻鋼框架為全外露鋼結構,每根構件設計精巧且纖細,稱得上是藝術鋼結構。幕墻體系在滿足防風抗臺要求的同時承擔起裝飾效果,較好地詮釋了衛星廳作為公共交通建筑簡約精細的設計理念,也體現了海派文化中對精致優雅的極致追求。為滿足設計理念要求,幕墻鋼結構的加工制作和安裝精度控制是兩個關鍵點,總承包項目團隊采用了“鋼結構-幕墻”一體化建造技術。運用BIM技術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建模,提取幕墻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的連接點坐標,并根據現場埋件實測各坐標數據進行修正,運用大數據合模技術,將幕墻鋼結構模型與混凝土結構模型進行整合,將合模結果輸出數據用于鋼結構、幕墻結構的深化設計。
上海建工在衛星廳工程建設中完美呈現綠色環保的施工工藝。比如衛星廳中量大面廣的清水混凝土工藝,不僅體現裝飾藝術效果,更能體現這種材質的“匠心”之作。上海建工依靠豐富的施工管理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施工工藝,自主開發并大規模應用第五代清水模板體系---玻璃鋼圓柱模板和圓環平臺木模體系,共計現場澆筑清水混凝土柱1899根,其中圓柱1751根,方柱與矩形柱148根;現場澆筑的寬達4.2米、長達3500米的清水混凝土弧形懸挑板,創出了國內清水混凝土長度與面積之最,F場澆筑清水混凝土柱、板、梁的總方量達5.4萬立方米,這在上海一個工程中也是最多的。此外,工廠預制清水混凝土掛板共計532塊約6000平方米。從外觀看來,這種混凝土在一次性澆筑成型后,表現出逼真的混凝土肌理,形成整體清水效果,后續不需要打磨、修繕,只在表面涂一層啞光透明保護劑,不需做其它任何飾面裝飾。在施工過程中,上海建工項目總承包管理團隊和協同各參建單位研發出了自然紋理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滿足清水混凝土結構藝術化的需求,形成了從清水混凝土材料研發、現場施工質量控制到后期成品保護的一系列施工工藝,運用GPS定位、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進行三維立體排版到數字化加工,使清水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澤均勻、棱角分明、無碰損和污染,達到了素顏的效果。
世界單體最大的機場衛星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衛星廳工程己完美呈現在世人面前。浦東國際空港將持續擴建中,上海建工的品牌效應還將持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