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儀式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咸陽10月24日消息(記者鄭皓月)咸陽湖畔,風景宜人。10月24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陜西脫貧攻堅紀實網絡傳播活動在咸陽市咸陽湖統一廣場正式啟動。

  秦嶺深處,茶園飄香

  秦巴山地是集革命老區、國家水源保護地、自然災害多發區于一體的重點連片特別貧困區域。雖然工業、農業發展受到種種限制,但這里的茶產業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

涇渭茯茶生產(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2009年,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茯茶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茶農脫貧致富。在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曾經陜南茶園只采摘春茶,面臨著單產量低、賣茶難等問題,陜西傳統茯茶產業的恢復,解決了陜南茶園大量夏秋茶鮮葉原料棄采問題,茶園單產也得以大幅度提高。

茯茶(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目前,涇渭茯茶平均每年收購毛茶1500余噸,茶農增收約3300多萬元,每1噸原料可生產加工830余公斤左右的茯茶。期間,涇渭茯茶通過技術幫扶、采購幫扶、勞力幫扶、用工幫扶、經濟幫扶等多種方式開展扶貧工作,為陜南貧困地區的茶農提供了穩定、持久增加收益的途徑。

  “茯茶,讓沒有好田、好地的貧困人群獲得有尊嚴的勞動收入。茯茶產業解決了較落后地區農產品出路的典型精準扶貧產業!标兾魇〔铇I協會會長、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這樣告訴記者。

  熟了柿子,甜在心里

  金秋時節,永壽縣的柿子紅滿枝頭,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里發展以柿子產業鏈為主導的農業科技、生態旅游產業,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一方群眾脫貧致富。

呂選紅(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近年來,云集生態園結合當地實際,通過園區柿子標準化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大規模栽植柿子樹達5萬畝以上,使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受益貧困戶呂選紅激動地說:“以前在家種地打零工,現在在園區務工拿著固定工資,生活越來越好!

柿子大豐收(央廣網記者 鄭皓月 攝)

  另外,園區對柿子產業鏈、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標本、水土保持、陶藝、秦腔文化、紅色文化等進行科普,同時還建設有柿子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柿子深加工體驗中心、百草園中醫藥科普基地、兒童科普氣象園、國防教育基地等項目。自建園以來,先后有約150萬公眾入園參觀學習。這些項目打通了宣傳公眾、服務公眾、教育公眾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