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0月20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今天(20日)召開的陜西“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發布會上獲悉,陜西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持續用力推進。目前,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建設已全面完成,24.93萬戶84.36萬搬遷群眾全部實際入住,應騰空收回舊宅基地22.11萬戶、拆除復墾18.3萬戶的任務全部完成。在全國率先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不動產登記工作,已為2.87萬戶搬遷群眾完成辦理不動產證。

  陜西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就業是核心、產業是根本”以及“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以崗定搬、訂單搬遷,人、地、房、業精準對接”的工作理念,建立抓手、完善措施、打造亮點、強化基礎,推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健康有序發展。全省推廣“精準搬遷、精確施策、精細管理”工作模式,以精準搬遷實現人、地、房、業有機對接,以精確施策強化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以崗定搬、訂單搬遷,以精細管理加強社區建設、激發社區活力、建設社區文明,構建覆蓋全過程、各環節的政策體系、操作體系、保障體系、語言體系。

  鑒于全省集中連片貧困區、自然災害頻發區、生態脆弱保護區“三區疊加”的實際,突出以易地扶貧搬遷為主,統籌推進避災搬遷、生態搬遷,合力彰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時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脫貧措施,做到“搬前精心謀、搬中抓配套、搬后快速跟”。在推動落實上,實行“三份協議一次簽、三項規劃一體編、三類建設協調推、三就措施配套跟、三方力量同發力”的“五個三”工作法。圍繞搬遷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開展問需、問計、問效,解民憂、解民疑、解民困,促人崗對接、促服務跟進、促實際入住工作。自2017年起,在全省各地精心打造了100個省級安置社區建設服務和后續脫貧的“雙示范”典型安置社區,形成了以漢陰縣“138”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陜西特色的“社區+”脫貧模式。研發了涵蓋省、市、縣三級的移民搬遷工作信息管理平臺,走在了全省脫貧攻堅信息化工作前列,為科學決策、精準施策夯實了基礎。

  據介紹,陜西將統籌推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1+7政策體系,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依據不同的社區類型和搬遷群眾特征,著力培育“接地氣、廣受益、可持續”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集體經濟和社區工廠,積極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發揮產業持久帶貧作用;堅持“樂業才能安居”,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和崗位收集推介,積極開展人崗對接,多渠道擴大勞務輸出,確保有勞動意愿且有勞動能力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深化社區治理服務,持續為搬遷群眾提供文體活動、心理疏導、醫療衛生、法律咨詢等服務,積極開展新生活適應性教育,增強群眾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