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9月2日消息(記者劉濤 通訊員雷應 馬沅聰)陜西省涇陽縣是全省50個革命老區縣和咸陽市4個“旱腰帶”(海拔高、缺水、狹長)地區縣之一。脫貧攻堅以來,涇陽縣聚焦高質量、攻堅“旱腰帶”,在全省率先實現產業園區(基地)、社區扶貧工廠、利益聯結機制“三個100%行政村全覆蓋”,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64個已全部出列。

  產業發展特優快

  唐公明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如今他在王橋鎮寺背后村的奶山羊養殖場長年務工,一個月收入2400元。“主要負責羊圈糞便的清理,吃住都是養殖場,現在的生活我感到特別滿意。”唐公明說,他能有穩定的收入得益于縣上發展產業。

  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做大、做強、做優扶貧產業,引導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打牢增收的根基。近年來,涇陽縣突出黑(茯茶)、白(奶畜)、紅(葡萄)、綠(蔬菜)“四色產業”,在特、優、快上下功夫。

  結合實際,涇陽實施了奶山羊產業和棚栽設施農業、社區扶貧工廠、其他產業的“2+1+X(X≤2)”產業發展,推進產業園區(基地)行政村100%全覆蓋。截至目前,全縣建成125個產業扶貧園區(基地),建成和在建扶貧羊場28個。打造形成“王橋屈家香菜”“安吳薛家番茄”等具有區域優勢的10個特色產業小鎮,及“奮斗柿”“涇番一號”“布步高升”手工布鞋等一批特色產業品牌。

  同時,把脫貧攻堅與旅游產業相結合,以龍泉公社、鄭國渠風景區、云陽電商孵化中心為龍頭,推進線上線下消費扶貧超市,實現消費扶貧常態化。全縣176家帶貧益貧主體,全部與建檔立卡戶建立穩定增收的利益聯結關系,實現利益聯結機制100%全覆蓋,建立穩定利益聯結關系的貧困戶5494戶,有中長期產業的貧困戶2933戶,真正把貧困群眾鑲嵌到了產業鏈上。

  社區工廠促就業

  “今年4月份,村上的社區工廠建成,我就被安排到廠里工作,專門進行服裝熨燙,入廠前公司對大家進行了培訓,這幾個月掙了近1萬元,我是打心眼感謝黨的好政策和縣上實施的產業就業工作。”橋底鎮劉孟村的于利君說。

  于利君因殘致貧,由于身體殘疾,也沒法外出打工,社區工廠的建成,為她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了穩定收入。她說:“社區工廠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還解決了村上其他人就業難題。”

  劉孟村通過建社區工廠,提升就業率,實現群眾增收,是涇陽縣實施就業脫貧的一個縮影。脫貧攻堅以來,縣上把就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抓手,創新制定了《涇陽縣社區工廠建設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就業扶貧社區工廠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涇陽縣就業扶貧社區工廠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推進社區工廠建設。 

  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鎮村配合、結合‘三變’、企業主建”的思路,由縣財政對新建改建社區工廠給予每家5-10萬元獎勵,全縣在建和建成社區扶貧工廠155個,實現了社區扶貧工廠行政村全覆蓋。涌現出興隆太和、橋底睿馳、安吳徐巖等社區扶貧工廠典型,促進了群眾增收、企業增效、脫貧增速。

  截至目前,涇陽的園區、社區工廠等返崗務工貧困人口16826人,全縣56家扶貧龍頭企業全部復工,復工總人數3360人,其中已復工的貧困人口數598人,扶貧車間吸納就業人口1041人。

  政策落實強根基

  寺背后村的薛商莊老人因身體殘疾,一個人生活,平時侄子照顧他的生活。“是黨的好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政府給的各項補貼每個月都花不完。”薛商莊說,他一度也有過輕生的念頭,但各級組織沒有放棄他,讓他有了安穩的生活保障,會珍惜當前生活。

  薛商莊的生活,來源于涇陽圍繞“吃穿住行醫學保”,統籌推進危改、健康、教育、兜底等政策的落地生根。全縣對861戶1512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落實了兜底保障政策。圍繞基本醫療有保障,建立全縣健康扶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工作臺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及大病保險。全面完成新排查住房安全不達標戶改造實施,123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屬住房安全有保障。

  同時,涇陽縣具備通客車條件的建制村91個,已全部通通村客車,64個已出列貧困村已全部通動力電和寬帶網絡。全縣還實施環衛一體化、無害化戶廁改造、農村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4個,切實實現環境優、產業興、群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