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8月26日消息(記者劉濤 王佳愛)25日,“行走自貿區——高質量發展看陜西”網絡主題活動走進西安,探訪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總體概況、發展成就、未來規劃。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國務院2016年8月31日批準設立的我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7年4月1日揭牌運行,總面積119.95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中心片區(87.76平方公里),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26.43平方公里),楊凌示范區片區(5.76平方公里)。

  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涵蓋中心片區的高新功能區、經開功能區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片區的國際港務功能區、浐灞功能區四個功能區,共71.61平方公里,占陜西自貿試驗區面積的59.7%。其中,高新功能區規劃面積35.67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人文交流樞紐和金融貿易中心。經開功能區規劃面積9.5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新金融產業和制造服務業,打造“一帶一路”先進制造業高地和制造服務業高地,建設“一帶一路”金融創新試驗區和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區。國際港務功能區規劃面積22.62平方公里,依托國際國內雙代碼內陸港口、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糧食、肉類、整車進口口岸等核心功能平臺,重點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臨港、文化體育等產業,加快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開放型金融產業創新高地、歐亞貿易和人文交流合作新平臺。浐灞功能區規劃面積3.8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金融商務、國際旅游文化交流、會展經濟、對外貿易等產業,建設絲路沿線金融創新和文化交流示范區。

  三年多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聚焦制度創新,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西安樣本”。西安市承擔了陜西自貿試驗區的127項試點任務,2018年底基本完成,目前主要圍繞試點任務深挖細化改革內容,培育提煉符合我市特點的創新案例。截至目前,共形成創新案例252項,其中9項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通報表揚,20項在全省復制推廣。

  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引領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建立“一口受理、并聯審批”工作機制,全面實施“證照分離”改革,通過“事項上線、資料容缺、流程簡化、服務延時、信用監管”等手段實現政府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通過服務模式創新,突破政務服務的地理和時間限制,實現數字政府遠程互聯的政務服務新模式,如高新功能區開展“容缺辦理”,讓企業先辦事后補材料,促進行政效能提升;經開功能區構建“一站兩口三全”項目服務機制,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國際港務功能區推出的“人臉識別”微警認證,可有效防止個人身份被冒用,為全流程線上辦理提供了技術保障;浐灞生態功能區創新設立“商務秘書”,完善對集群注冊企業的服務和管理。

  截至今年6月,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新增市場主體50321家,注冊資本6136.82億元。今年上半年,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新增市場主體4320家(含外資企業29家),新增注冊資本866.70億元,其中注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61家。

  據介紹,下一步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區域將繼續做好中央和省級下放事項承接落實,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為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便利;在自貿試驗區推行“商務秘書”服務,對集群注冊企業進行監管;探索在自貿試驗區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同時,深化投資貿易金融領域創新,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鼓勵外資企業參與自貿試驗區建設及創新;推行“兩步申報”“兩段準入”通關模式,壓縮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持續開展資本項目收入結匯支付便利化試點,創新金融新業態,加速金融產業聚集;依托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開展創新,打造文化產業聚集區。此外,還將著力推進差異化改革,探索數字中歐班列(長安號),實現運營管理信息化、數字化,提升長安號的服務質量和智能化管控水平;探索中歐班列境外段重新整合編組模式,提高班列運輸效率;利用“通絲路”平臺擴大出口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為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規范發展提供實踐案例;試點開展國內信用證項下福費廷資產跨境轉讓業務,提升區內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融合優勢資源形成特色成果,充分發揮西安在科教文旅、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基礎和優勢,依托長安號、“通絲路”、跨境電商綜試區、中歐產業園等平臺,不斷提升制度創新的首創性、集成性和系統性,形成更多特色鮮明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