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6月14日消息(記者劉陽)“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65歲的張老漢滿面紅光,高興地說:“掙錢了,環境也好了,以前俺們羨慕隔壁西趙村修的好,現在我們東趙村也不差。”

  天津市從2013年8月開始,開展了為期4年的結對幫扶500個困難村工作,選派近2000名優秀干部駐村幫扶,按期圓滿完成幫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而張老漢口中的西趙村就是第一批幫扶困難村之一,通過四年幫扶治理卓有成效。

  2017年8月,天津市綜合村級組織軟弱渙散、集體經濟薄弱空殼、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群眾矛盾糾紛多發等因素,在全市農村倒排確定1000個相對困難村,并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零的41個經濟薄弱村一并納入幫扶,開展為期3年的新一輪結對幫扶1041個困難村工作,實現幫扶從村到戶全覆蓋,全面高質量小康社會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眾人拾柴火焰高 轉變思路同致富

  家住天津市寧河區東趙村的張老漢本名張瑞山,家里五口人,有15畝地,兒女外出求學后都離開了這里,只有老兩口住在這里,閑置的地以往都要種上棉花。播種、收割忙碌的農活把張老漢拴在了地頭,“以前一畝地1000塊,可都是辛苦錢,啥也干不了;自從幫扶組來了,說把土地流轉在一起,每年每畝1000塊,收成好的時候也給米面糧油,我也能出去打工,一天能多掙100多呢!

  談及土地流轉一開始并不如想象中簡單,中新天津生態城應急管理局局長、天津市寧河區豐臺鎮東趙村幫扶組第一書記魏煒感慨良多,“農村是個熟人社會,我們剛來誰也不認識,當提出把土地流轉到一起時候,部分村民產生了疑慮,種了半輩子棉花,改種其他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有收益?”這些疑慮也壓在沒怎么干過農活兒的幫扶組身上。

  張老漢說:“最開始也是挺擔心的,但是工作組說一年會給一千塊,而且還到家里特別真誠,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沒想到真能按時發錢,逢年過節的還給我們些米面。”

東趙村大棚里“立體種瓜”果實累累(央廣網記者劉陽 攝)

  魏煒說:“我們挨家挨戶做工作,你得給村民們講明白,我們要做什么,我們也和技術特派員做溝通,翻閱查找了大量資料,最后確定了種附加值較高的黃瓜種子,今年受疫情影響下,改種西瓜和奶油南瓜。從目前的效果來看是成功的,我們種植的西瓜直接有北京企業直接采購的,當然我們現在也在探索開拓市場,打出品牌!

  眾人拾柴火焰高,轉變思路才能致富。魏煒說,村民家里以前是3畝地、5畝地,很難做到機械化作業,如今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機械化作業,減少了土地投入,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而且合作社的抗風險性也比個人要強,去年實現286萬元收入,利潤達到30余萬。

  天津市寧河區副區長陸盈表示,寧河區目前有86個困難村,目前已經按要求完成90%以上,在6月進入最后攻堅階段。下一步,將幫扶形成的長效機制長期堅持下去,同時統籌幫扶產業向困難村延伸,大力推動實施百村千棚計劃,實現連農帶農。

  提升鄉村“造血”功能 產業幫扶鞏固致富成果

  從“輸血”轉向“造血”,產業幫扶帶動的是一個地區更為長遠的發展。天津市濱海新區小王莊鎮東灣河村“地少人稀”、人均3.8畝土地,且多為“插花地”,不連片。濱海新區國資委駐濱海新區小王莊鎮東灣河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賈長龍走訪發現,在全村68戶、205人中,不少村民廉價出租土地!白畋阋说囊划80元,貴的也不到200元。” 當時東灣河村的村民已經整體搬遷至小王莊鎮,村民距離耕作農田4公里遠,十分不便,同時種植結構單一,村里勞動力又少……考慮過這些不利因素,賈長龍想要把村集體“扶”起來的想法,就首先要給村集體增收。為此,賈長龍決心組建農業合作社,搞機械化規模種植。

  “村原本種植普通玉米,附件值較低,我們和農科院溝通后,開始選擇了一小塊兒地種植鮮食玉米,不僅比原來玉米早上市,而且收入可觀,2018年僅鮮食玉米就獲得1.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老百姓看見種植這個收益高,都認可了,去年大面積種植鮮食玉米,得到16萬的收入!辟Z長龍說。

  賈長龍帶領村代表四處“取經”,他發現單一種植不如多品種種植,后續又引進了桃李果樹種植,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村集體抗風險能力。

豬場占地3.4萬平方米,年出欄約6萬頭,自動化程度高。(央廣網記者劉陽 攝)

  村民手里有錢,村集體有收益可以逐步提升村容村貌改建。與此同時,濱海新區小王莊鎮將10個困難村資金收集一起,與天津食品集團下屬的天津農墾康嘉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探索生豬養殖。通過集體投資方式,讓養殖專業公司從養殖、培育到銷售一體化操作,保障困難村長期投資分紅。

  “通過我們的分紅收益,我們小王莊鎮的10個村平均每個村大約可以分到60、70萬元,極大地提高了村集體收入。”濱海新區小王莊鎮黨委書記劉志利告訴記者,這部分資金將用于扶貧助困、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改造和老幼幫扶等事業,做到普惠,讓村民共享幫扶成果。“我們不會搞大水漫灌,會讓這筆錢做到精準扶助!

  像小王莊鎮這樣產業幫扶在天津不在少數,2017年以來,天津市因地制宜的確定了116個產業幫扶項目,目前已經建設完成95個,完成投資17.38億元,聯農帶農2萬余人,探索創新了村級合作經營、產業基地運營、龍頭企業入股、農業企業帶動、固定資產租賃、鄉村旅游開發、社會服務收益、“互聯網+”銷售等八大產業幫扶帶動模式。2019年天津困難村平均集體經營性收入30.8萬元,較2016年幫扶前增長2.5倍;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萬元,較2016年幫扶前增長30.3%。

  天津市農委主任沈欣介紹,天津將加強政策保障,落實產業幫扶和基礎設施幫扶資金保障政策,協調落實市財政補貼資金,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6月開始,按照鎮村自查、區級驗收、市級抽核的方式,圍繞“三美四全五均等”73項幫扶指標,對1041個困難村逐村逐項進行驗收,完成一批驗收一批,嚴格驗收標準,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對沒有完成任務的村,堅持不達標、不脫鉤,不獲全勝絕不收兵。最終實現幫扶從村到戶全覆蓋,全面高質量小康社會不漏一村、不落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