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連1月7日消息(記者張四清 賈鐵生 通訊員姚璐)實時監測體征健康數據、及時預警突發疾病的手環;移動眼部控制鼠標方向、微笑代替點擊的“眼控鼠標”;消耗一度電、行駛百公里的“環保節能個人小電車”……這些聽起來不可思議的產品,全都來自于大連理工大學學生的發明創造。
得益于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主渠道的探索,大工培養出一大批擁有著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年輕“創客”。學校每年有300余項學生成果獲得國家(國際)級獎勵,每年有3000余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學生在全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挑戰杯、電子設計等高水平競賽中屢獲佳績,獲得專利累計2000余項。學校先后獲評首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備案眾創空間。
大工是全國高校中較早倡導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學校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部分教師從課堂教學入手,跨院系成立教改小組,開展“三小一環”(小專題、小調查、小發明,并納入課堂教學環節)教學改革實踐,成立了大學生科技協會等學生科技組織,搞起課外科技活動。他們利用廢棄的不足三百平方米的一館地下室作為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幾十名大學生組成的維修部免費為師生和附近居民維修電器。
90年代中期,大工在全國高校率先成立“創新教育實踐中心”,開辦創新實踐能力強化班,開設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類系列課程,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將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納入教學環節,學生參加創新實踐可以取得學分。
在2003年成立的“大學生創新院”基礎上,學校于2007年正式成立獨立的二級學院——創新實驗學院,是全國首批60所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校之一。2015年,該學院更名為創新創業學院,學校出臺了《大連理工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成立了以郭東明校長為組長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建立了校長負責、多部門齊抓共管的聯動協調機制,有效推進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開創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新局面。
為了解決學生創新實踐場地緊缺的問題,學校提供了創業孵化基地、π空間等供學生創業企業無償使用,每年投入100萬元創業引導資金,實行免收物業管理費和水電費等優惠政策,一批有影響力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應運而生。2017年10月投入使用的占地7300平方米的大學生創客基地,按照“創意激發—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實踐—創業孵化”全鏈條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進行了場地規劃,囊括了“興趣+”創意激發平臺、“項目+”創客教育平臺、“產品+”創業孵化平臺、“課程+”能力訓練平臺,是國內首個融雙創教育、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基地堅持“創意·創新·創業”相融合的原則、創新工坊實行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共建的原則、創新創業項目與高水平科研團隊相結合的原則、創新創業團隊實行開放與動態調整的原則,學生在這里既能接受課程教育,又能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與企業交流,還能實現從作品到產品的轉化。此外,一個68700多平方米的大連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訓練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屆時全校大學生將擁有更為廣闊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平臺。
創新創業學院院長盧湖川表示,學院將繼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進一步夯實教育基礎,擴大輻射面,讓更多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同時不斷提高教育質量,讓更多一流學者切實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指引學生盡快走上創新創業的“主干道”,產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對于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外部環境,盧湖川院長說:“要與社會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讓企業、社區和眾創空間成為新的課堂,企業家和社會創客成為新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