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1月14日消息(記者王茂盛 王偉)我國科學家經過十多年科技攻關,發(fā)展了一套適用于臺風科學研究與實際預報的中尺度區(qū)域海氣耦合模式,能顯著提高臺風強度的預報水平。
隨著對臺風科學認知水平以及監(jiān)測能力的提升,國際上臺風(大西洋稱為颶風)業(yè)務預報能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臺風路徑的預報誤差呈現(xiàn)逐年減小趨勢,而臺風強度預報過去幾十年幾乎沒有任何科學進展。表現(xiàn)在對強臺風預報偏弱,而對弱臺風預報偏強。
海洋作為孕育臺風的溫床,為臺風的生成和發(fā)展提供主要能量來源,造成臺風強度預報技巧一直沒有改進的原因是缺乏海洋與大氣界面精細物理過程的科學認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喬方利研究員帶領團隊,經過十余年科技攻關,在湍流這一國際難點問題上取得突破,發(fā)現(xiàn)波浪破碎產生的飛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與大氣之間熱量通量,從而使得預報的臺風變強;而波浪產生的湍流混合以及降雨過程則可通過降低海表溫度減少海氣熱通量,使得預報的臺風變弱。這3種物理過程的共同作用可以大幅度減少臺風強度的預報偏差。
基于上述新的科學認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發(fā)展了一套適用于臺風科學研究與實際預報的中尺度區(qū)域海氣耦合模式。對于臺風特別是強臺風,新發(fā)展的耦合模式均能顯著提高臺風強度的預報水平。
相關研究成果2017年發(fā)表在海洋國際高級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該研究結果為提高臺風強度預報奠定了堅實科學基礎,對臺風預報以及海洋減災防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為世界海洋減災防災貢獻了最新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