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龍巖7月28日消息(記者張子亞、實習記者萬存靈、福建臺林露)“閩西人民是光榮的,這光榮的背后,有我們50萬人中為革命而獻身的15多萬人。僅僅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就有2.8萬人參加,他們中只有2000多人抵達陜北,平均每一里路,倒下一名閩西子弟,超過總犧牲的三分之一。”
昨日下午,參加“紅星耀古田——全國廣播媒體人大走訪”的編輯記者們來到福建省長汀縣中復村參觀采訪。在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中復村,走過飽含著軍民魚水情的紅軍橋,一行人來到松毛嶺戰役指揮部舊址,當地講解員鐘鳴正深情地講述著80多年前發生在這片紅土地上的故事。
1934年初秋,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這里與國民黨大軍展開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嶺阻擊戰,戰時的紅軍總指揮部設在本村的觀壽公祠,朱德總司令在這里親自指揮了這場戰斗。9月30日,紅九軍團全體將士在觀壽公祠舉行誓師大會,踏上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們用步槍和手榴彈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憑的是自身的英勇和頑強,靠的是老鄉的支持。各村群眾都主動參戰,赤衛隊員配合作戰,少先隊、婦女隊也擔當后勤送飯送水,各村所有人家的門板都卸下來做擔架送傷員……”說起這塊土地和當年這里的人們,講解員鐘鳴不禁哽咽,在場的媒體人也都被他富有激情的講解深深感染著。
今年55歲的鐘鳴,是這個村96名黨員中的一名,他的祖輩當年參加了革命,他自己從三年前開始在村里做講解員,為從各地來此瞻仰學習的人們講述那段烽火歲月里的中復村和閩西人。至于這三年里共接待了多少人,鐘鳴自己也記不清了,他表示:“作為紅軍的后人,這份工作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我們后輩再怎么悲壯悲哀沒有用的,要做的就是去湘江邊把他們的魂接回來,這個魂就是長征精神。我們紀念和緬懷先烈,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長征精神。”
在鐘鳴心里,長征精神在現代的含義就是:堅定信念,團結一致,奮勇向前,無私奉獻。講解結束,現場發出熱烈的掌聲,生動的敘述讓在場的所有人仿佛都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日子,也深深感受到閩西兒女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崇高與光榮。
山西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新聞部監制張國政表示:“鐘鳴有6位親屬參加了革命,他繼承先烈的遺志,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宣揚紅軍的精神,他在37度高溫下為來來往往的游客講解,黝黑的臉龐每道皺紋里都集聚著細小的汗珠。講到紅軍戰士血染疆場時他滿含熱淚,講到紅軍打勝仗時聲音高亢嘹亮。他做講解不求回報,他說這份事業總得有人做,紅軍精神要代代傳下去,我們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走好新時期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