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7月18日消息(記者王朝朋)7月17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召開全區軟實力提升工程動員大會,正式吹響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步提升的號角。該區將通過“三步走”,實施軟實力“十大提升行動”,推進“30項重點工作”,打造活力新區、實力新區、魅力新區。
新區獲批三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風生水起。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2871億元,總量位居國家級新區前三強、超過山東省內6個地市。站在這個歷史新起點上,新區作出提升“軟實力”的重大決策,是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建設美麗新區的必然要求。
“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而言,軟實力是支撐力、推動力、核心競爭力,新區發展到現在,到了加快提升軟實力的節點。”青島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黃島區委書記王建祥表示:“新區提升軟實力,重點圍繞‘三個第一’來謀劃:展示第一印象,新區環境真美麗;提升第一感受,新區生活真舒心;滿足第一需求,新區服務真周到。達到目標需要分‘三步走’,實施‘十大提升行動’,推進‘30項重點工作’!
所謂“三步走”,即從2017年起,三年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科技、環境、教育等軟實力指標全部達到目標值。到2021年,五年內新區第一次黨代會確定的各項軟實力目標全部實現,60%以上目標值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國家試點標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到2024年,新區成立十周年之際,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在國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美麗新區基本建成,在此基礎上,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現代化國際知名新區邁進。
新區的《軟實力提升工程“十大行動”實施綱要》,對軟實力提升工程進行了總體部署;《2017年軟實力提升工程“十大行動”推進計劃》對今年的具體任務細化分解,明確了各職能部門目標職責。
新區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密德生說:“我們將鍛造文旅大品牌,推進瑯琊文化養生度假區、工業旅游集群等十大旅游項目,用旅游軟實力鑄就新區騰飛硬支撐。”
新區文廣新局局長薛立群說:“我們將通過舉辦青島西海岸音樂季、‘歐米勒’國際鋼琴大賽、東亞文化藝術展等高端文化活動,構建國際文化交流新格局;引進和培育影視產業鏈各環節主體,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亮點!
新聞鏈接:青島西海岸新區軟實力提升“十大提升行動”:
文化引領力提升行動。高標準規劃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實現“城區十五分鐘、鎮村三公里”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設齊長城自然文化風景帶和瑯琊臺國家級大遺址公園。爭創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推進國際文化交流,打造世界級影視之都、啤酒之城、音樂之島。高水平舉辦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青島國際啤酒節、電影金鳳凰獎頒獎典禮、青島西海岸音樂季、歐米勒國際鋼琴大賽、中國電影交易博覽會等展會。
環境吸引力提升行動。按照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人文城市理念,統籌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開展環境治理,深入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五年內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加快建設靈山灣影視城、董家口新港城等特色城市組團,延伸完善提升12個特色小鎮品質。加快第二條海底隧道、青連鐵路等大通道建設。建設通往膠東機場的快速路,探索設立“虛擬空港”。推進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6號線、12號線、13號線等5條線路建設,五年內開通3條地鐵線路。
商務服務力提升行動。推進城市功能國際化,吸引國際化企業總部、分支機構集聚,培育國際化新型城市業態。引進建設一批國際學校、國際醫院,規劃建設一批國際社區,構建涉外環境體系。推進營商環境便利化,全面推行規劃“公告許可制”、“一地多用”等改革,開展區域化評估評審。推進貿易便利化,爭取國家級開放園區,率先復制自貿試驗區經驗。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爭創法治中國建設先行區。
教育發展力提升行動。五年內駐區高校達到20所、在校大學生達到30萬人左右;新建改建各類學校、幼兒園260所;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以上。開展文明出行、文明服務、文明旅游等系列文明活動。強化“四德”工程建設,持續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好事選樹,弘揚慈善文化,傳播正能量。推動形成崇尚文明禮儀、爭做文明市民的良好社會風尚。
科技創新力提升行動。高水平建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區,五年內萬人有效發明專利超過40件,建設國家海洋“專利池”。五年內培育100家左右知識產權密集型優勢企業。三年內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以上,組建海工裝備、海洋新能源等10大協同創新中心、50個企業技術中心,突破100項重大技術,培育5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內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50億元。推進省級人才改革試驗區、國家級引智示范區建設,打造國際海洋人才港和人才特區,五年內人才總量達到70萬人。
政府行政力提升行動。打造一支政治強、格局大、有激情、敢擔當、作風正的干部隊伍。著力提高政府的創新力、執行力、服務力,打造高效政府。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入開展機關作風整頓,持續轉變工作作風。加強廉政建設,堅持不懈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建立工委區委巡察制度,扎實推進監察體制改革。
社會和諧力提升行動。搭建“一格(網格)、一站(社會治理流動服務站)、一居(居民委員會)”社會治理平臺,打造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壓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強化公共教育,率先普及15年基礎教育。健全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五年內城鄉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達標率達到60%以上。推進建設一批醫療機構,發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分級診療。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以內。2017年底全面完成脫貧目標。
城市凝聚力提升行動。加強新區戰略定位和愿景目標的宣傳教育,增強市民的認同感。開展“強化新區意識、弘揚新區精神、凝聚新區力量”宣傳教育。增強新區融合度,強化“我們都是新區人”的理念。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經;。建設一批“鄰里中心”等綜合性社區服務模式。
形象傳播力提升行動。加大國家級新區宣傳力度。堅持輿論先行,擴大新區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辦好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講好新區故事,傳播新區聲音。加大特色品牌培育推廣力度,叫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品牌,打響“品牌西海岸·品味新瑯琊”名片。加大“瑯琊榜”系列品牌推廣力度。
區域影響力提升行動。推進新區爭先進位,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擔當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全省對外開放橋頭堡、全市創新發展排頭兵,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引領區,提高新區首位度和戰略影響力。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經驗和創新樣板。依托港口、國家級開放園區、海關監管國家級試點等優勢,加強與沿黃流域和新歐亞大陸橋經濟走廊國內沿線城市合作,充分發揮黃河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作用。提升新區發展政策環境,爭取全面落實新區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賦予新區更大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