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5月19日消息(記者孟海 通訊員韓雪)近年來,貴陽市烏當區依托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及網絡建設基礎,全面啟動大數據發展及智慧城市創建工作,緊緊圍繞大數據“核心、關聯、衍生”三大業態,以政府數據“聚通用”為抓手,以大數據應用為重點,不斷挖掘大數據“政用、商用、民用”價值,積極探索推進引領經濟轉型升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改善民生服務。
積極推進大數據智慧產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構建自主可控的基礎網絡方面。通過對區屬原有遠教網絡升級改造,初步建成覆蓋全區的光纖網和新天主城區無線WiFi網,形成數據源采集、應用和自主可控的“天地雙網”。三大運營商和廣電網絡基礎設施整體提高。目前烏當區電信、移動、聯通及廣電寬帶實現主城區100%覆蓋,行政村通寬帶率達95%以上。構建了自主可控的數據中心。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目前已建成存儲量為500TB(可實現最大存儲5PB),可滿足呼叫座席2萬線,最大承載云桌面用戶端2萬個。
積極搭建良好的大數據發展公共平臺
烏當區組建了智慧城市建設及大數據發展綜合運營平臺—“智源公司”,建成信息產業孵化基地和大數據智慧產業基地。聚集大數據創業創新企業130家,帶動就業1800余人。基地已形成數據中心、呼叫中心、電商運營中心、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等公共平臺。電子商務進農村省級示范工作有序推進。國家級農業園區搭建了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平臺。全區發展電商、微商 200 余家,直接從事電商產業服務人員 1200余人。建成智慧城市綜合指揮管理平臺。已將城管12319、公安110視頻信息、電子政務監察、社區網格化管理等6個系統接入并運行。
積極促進大數據智慧應用推廣
政用方面。一是智慧社區項目。以網格化作為管理手段,整合各社區信息服務資源,融合了戶籍人口、黨建、城市管理綜合部件、機關企事業單位、流動人口等信息。配備166個手持終端,并通過開展網格化信息系統手持終端使用培訓,完成7.6萬余人的基礎信息的采集和對比。二是烏當區視頻報警聯網管控項目。完成覆蓋新天城區、東風鎮、羊昌、百宜等鄉(鎮)、社區安裝監控探頭340余個,進一步提升了全區技防監控能力。三是政務協同辦公系統項目。利用自建網絡,通過系統改造提升,實現各單位電子公文收發以及協同辦公。四是智慧生態項目。已基本建成集監控、傳輸、分析、展示于一體的智慧生態系統,實現23家排污企業監管,安裝126個大氣檢測點位及1個水檢測點位。
商用方面。一是電子商務項目。目前,已搭建了貴州(烏當)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全區發展電商、微商 200 余家,直接從事電商產業服務人員 1200 余人,已有28家電商企業入駐投入運營。二是智慧旅游項目。區內重要景區景點配置了364個攝像頭,基本實現公共區域24小時可視化監控。同時與驢媽媽、淘寶旅游、攜程旅游等旅游電商平臺建立了長期合作;47家賓館酒店加入了線上銷售,占全區賓館酒店71.2%。三是轉型升級項目。依據“互聯網+”模式,威門藥業依托威門大數據電商平臺項目,2016年實現威門大健康電子商務平臺線上藥品銷售產值3000萬元。
民用方面。一是智慧醫療項目。通過搭建區域醫療云平臺,區內12家公立醫院已全部使用信息化系統,實現各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據共享交換、區域醫聯體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居民健康檔案的共享。二是智慧教育項目。完成了實施方案,順海小學、烏當小學等學校光纖布網及東風、水田等部分鄉鎮校外公共網絡布線工作;實現全區中小學學生升級、畢業等學籍異動的適時、有效、動態管理。三是公共文化服務共享平臺項目。已建成108個線下文化服務網點,同時完成平臺網站、手機APP的功能性開發,網站平臺已上線運行。
形成了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產業聚集明顯。通過信息(智慧)產業孵化基地建設,共培育本土企業62家,帶動就業350余人;打造貴州(烏當)大數據智慧產業基地,引進了深圳富盛通、眾致合一、數字政通等68家企業。大數據及相關企業從2012年的17戶增至2016年144戶,大數據及相關產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17.58億元增至2016年的70.96億元。從業人數從2011年的1455人增至2016年的6630人。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2012年以來,該區共完成大數據及智慧城市建設相關項目簽約26個,總投資額79.06億元;已落地項目18個,總投資額44.68億元;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在烏當區組建北京理工大學貴陽創新研究院,成為落戶貴州的首個國家985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