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綏化市2900萬畝耕地“轉型”之路
2016-08-16 11:24: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哈爾濱8月16日消息(記者喬仁慧 通訊員鄭鵬飛) 近年來,綏化市以深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在鞏固糧食生產優勢地位的基礎上,努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拓展產業融合,探索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轉型之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是調整農業結構。綏化市委書記張晶川說,“一號文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著重部署,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現代農業必須是適應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的產業,必須通過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更加契合消費需求,更加有利于資源優勢的發揮,更加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
城鄉一體化發展,產業部門融合互動,為農業結構優化調整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原來我們習慣就農業抓農業,10年前我們還時常受到憋糧、憋豬的困惑,就是產業鏈沒做起來。農產品一個是受制于市場,再一個是附加值低,處在產業鏈和價格鏈的最低端。所以,必須用二產三產拉動一產,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張晶川說。
近年來,綏化市從初級的農業種養業內部結構優化,催生和拓展出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新環節,并不斷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通過大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了“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
綏化市經國家認證的A級綠色食品種植面積有1088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實現了全面積覆蓋,這為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原料基礎。稻谷變成精米,豬羊變成精肉,土豆變成薯片,瓜果變成飲品……如今,綏化市的綠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走進生產車間,迅速變成了花樣繁多、包裝精美的商品。
慶安縣是綏化市的水稻主產區之一,過去水稻產業種、加、銷等環節銜接不緊密,產業鏈不完整。近年來,這個縣以加快產業化、提升標準化、擴大集約化為目標,引進和扶植了東禾、鑫利達、青清、雙潔等一批水稻精深加工企業及大米加工交易中心與物聯網項目,建設了“大米實體產業鏈+服務產業鏈”的高科技雙鏈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將水稻產業從加工大米,延伸到生產米糠油、秸稈造紙、稻殼發電等,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基本實現了對水稻的“吃干榨凈”。目前,這些企業年加工水稻能力可達240萬噸,使縣內水稻加工轉化率達到了100%。 “慶安大米”則以34億元的品牌價值,被評為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第14名,名列全國大米品牌第二位。做長產業鏈條,做強精深加工,目前已經走上了一條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轉型路。
“農林牧副漁是傳統的農村“五業”概念,現在叫農林牧漁服。當前我們還是要講求五業齊上,多業并舉,但從資源優勢和市場空間看,畜牧業還是我們的優選。”張晶川說。綏化市草原多、秸桿多、飼料多,發展畜牧業優勢巨大。這個市提出,堅持以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建立種養結合模式,扶植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牧場,實現對糧食、秸桿的就地轉化、過腹增值。
張晶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喂飼6斤糧食可產1斤牛肉,每斤糧可增值4元;2.8斤糧食可產1斤豬肉,每斤糧可增值2.5元;2.2斤糧食可產1斤雞蛋,每斤糧可增值1.8元;1.5斤混合日糧可產1斤牛奶,每斤糧能增值2元。綏化市規劃到2020年,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的種植比例達到7:2:1,在此基礎上優先發展草食畜牧業,重點打造肇東、安達、蘭西、青岡、明水等縣份組成的草食畜牧業產業帶,肇東、安達、海倫、望奎、青岡、蘭西、北林等生豬調出大縣組成的生豬產業帶,實現過腹增值、過腹增收。
安達市坐擁30萬畝草原,以奶牛為主的畜牧業一直都是安達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如今,這個市以乳品企業為依托,建立起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格局,形成了企業和農戶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2015年,安達市畜牧業實現產值65.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3%;畜牧業人均收入實現5350元,占農業人均純收入的59.6%。張晶川認為,必須加快建立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以此推動農業轉型、食品加工業比重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
2016年,綏化市將下調玉米面積,擴大水稻生產,發展食用型大豆、雜糧雜豆和蔬菜等經濟作物,蔬菜和特色作物面積力爭增加到230萬畝。“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倡導“糧經飼”三元統籌,這也成為綏化市調整種植業結構的主打放向。”張晶川說。
作為農業部糧改飼試點地區,綏化市的糧改飼主要是改玉米,重點是大規模發展適應于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業需求的青貯玉米。張晶川認為,長遠來看,單純的玉米種植業發展潛力有限,養殖業發展空間廣闊。發展畜牧業,飼草料是關鍵。只有種了青貯玉米,解決草料問題,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現代畜牧業。“從以種植為主生產方式向為養而種、精養精種轉變,就一定能夠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目標。”張晶川說。
蔬菜也是綏化市在三元統籌中調整的重點。陸昊省長在黑龍江省委扶貧工作會議上強調,綏化市的蘭西、明水、青岡要發展面向哈爾濱市場的蔬菜產業。作為中國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北菜南運”核心區,近年來,這個市瞄準百姓餐桌發展蔬菜產業,在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全方位營銷上不斷取得新成效,成為“綠色黑龍江·中國大廚房”的一個主打品牌。為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綏化市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全力推進綠色有機蔬菜規模化生產,已建成蔬菜園區334個、500畝以上蔬菜基地160個,生產葉菜類、瓜菜類、茄果類、菜豆類、蔥蒜類、食用菌類等8個系列192個品種的蔬菜,其中海倫的毛蔥、黃菇娘生產基地,蘭西的大蔥、南瓜生產基地,安達的白菜、芹菜生產基地,北林的辣椒、西瓜生產基地,望奎的馬鈴薯生產基地、綏棱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等都形成了較大規模。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力點就是建設穩固的高品質農產品供應端。”張晶川說,“這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高品質,一個是穩固,品質不高沒競爭力,不穩固則不可持續。他提出綏化還應該增加雜糧和薯類,因為在現代人的膳食結構中,雜糧屬于健康食品,市場前景越來越好;馬鈴薯這幾年效益一直好于玉米和大豆,這也符合大農業大食物觀的要求。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蘇萌園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蘇艷霞則提出,發展林下經濟也是綏化調優種植業結構的重要選擇。她建議加大力度扶持林下食用菌種植、特色經濟林培育及栽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特色中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項目,引領林下經濟健康發展。
“農產品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品,都要講求‘性價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較效益,同樣是大米,五常水稻比普通大米多賣錢,這就是高端米和低端米的區別。高端的綠色食品有市場,我們要引導。”張晶川向記者介紹,適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綏化市將把生態綠色資源優勢變成農產品品質優勢、市場競爭力優勢、經濟優勢,積極推廣成功生產模式和優質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
綏化市把農產品外銷平臺建設作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切入點,通過培育市場主體、組織參加展會、舉辦交易活動、發展冷鏈物流、建立電商平臺等手段,加速構建農產品市場開拓體系,引導農業生產更加適應外部需求,讓農民在銷售環節獲得更多利潤。“我們這片黑土地上產出的好東西,理所當然要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張晶川堅定地指出,“我們必須研究好市場需要什么,我們能提供什么,我們努力干好什么,讓2900萬畝耕地產生更大的效益。”
張晶川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他說:“投入高、產出低、不安全、價格高,是目前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劣勢。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最大限度地優化產品結構,延長農產品供給產業鏈,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使農業向深層次、多層次邁進。”
編輯:劉拓拓
關鍵詞:黑龍江
龍江省近日發布的《黑龍江省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壓減煉鋼產能610萬噸,這相當于當前這個省煉鋼總產能的1/3。
2016-08-16 11:24:00
“聆聽歷史礪血性,勿忘國恥守邊疆”,在“8.15”日本投降紀念日到來之際,黑龍江佳木斯邊防支隊官兵走進駐地黑龍江省同江市抗戰老兵丁玉亭家中看望老人,與老人共同慶祝紀念日,
2016-08-15 09:21:00
記者從哈爾濱市公安局了解到,8日起,黑龍江省在原有吉林、安徽兩省開通異地辦理身份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重慶、天津、遼寧、貴州、河北、陜西、江西、江蘇、湖南、山東、海南、廣東、四川等13個省市與黑龍江省相互異地辦證。
2016-08-08 17:15: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