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在“徽風皖韻”優雅動人的樂章中,安慶宿松有著獨特而顯要的地位:這里是黃梅戲的故鄉。歷史,總是像波濤一樣滾滾向前,又總是跟“水”息息相關、交融交匯。宿松,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淡水縣。水運文化,催生了黃梅戲乃至京劇的勃興,使中華文化從口口相誦、筆墨留痕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也孕育了宿松得天獨厚的人文特征和自然稟賦。

  央廣網宿松11月24日消息(記者孫葉)如果說,宿松的人文山水稟賦是它“前浪”的話,那么,今天的宿松則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展現出“后浪”奔涌、濤聲激蕩的景象。讓我們對這片舞臺充滿了許多新的期待。

  央廣網特刊發一組調研報道,以饗網友。

  提到鄉村新景,許多人都會列舉出這些年星羅棋布辦起的農家樂、民宿,以及各種文化娛樂設施:書畫室、棋牌室、農家書屋等,提到體育設施的不多。

  但在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高嶺鄉,記者不光見到了建在鄉村的體育活動設施,還聽到了“村級籃球聯賽”這樣的新鮮事。

夜幕燈光下的高嶺鄉“村級籃球聯賽” 。(央廣網發 高嶺鄉文化站供圖)

  高嶺鄉的“村級籃球聯賽”已經連續辦了六屆,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舉行。今年的疫情也沒能擋住鄉親們奔向球場的熱情。今年8月17日,來自7個村和鄉直機關的8支籃球隊上場比試,一個星期下來,舉行了20多場比賽。今年的冠軍被楓林村奪得,去年這個村還排在末尾第七名。問及楓林村為何能奪得“狀元”,高嶺鄉鄉長祝志斌說,主要是村里今年發動了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替補隊員多,經得起“連續作戰”賽制的考驗。

  高嶺“村級籃球聯賽”的名氣越來越響,不僅有網絡直播,還吸引各村到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專門打“飛的”從北上廣等大城市摩拳擦掌趕回來參賽。青云村在上海做生意的唐志峰打的是中鋒,每年都開車回來參賽,今年沒拿到冠軍,他“心有不甘”地回到上海,嘴上說明年再回來“雪恥”。其他幾個鄉鎮受高嶺鄉的影響,今年也搞起了籃球聯賽。這幾年,高嶺鄉不光建起了15個籃球場,還建起了乒乓球室、羽毛球館,辦起了廣場舞大賽,讓鄉村振興的“腿”更活躍了。

夕陽映照文化大舞臺。(央廣網記者 孫葉 攝)

  安慶文脈深厚。高嶺鄉黨委書記夏仕能提到說,姚圩村何家下屋村民組18戶人家,每家每戶出了一個大學生,讓人贊嘆。

高嶺鄉農耕文化展館。(央廣網記者 孫葉 攝)

  這些年,高嶺鄉利用當地的鄉村資源,打造了農耕文化展廳,陳列展出從鄉間收集來的150多件農耕器具,還原農耕文化場景。鄉里計劃明年將農耕文化展廳擴展為農耕文化實驗基地,這一計劃已經列入了鄉“十四五”規劃。

高嶺鄉鄉賢名人館。(央廣網記者 孫葉 攝)

  在高嶺,鄉村文化不光是“道具”、“傳統”,更是活生生的教育場景。全鄉建起了1個鄉級新鄉賢工作站、7個村新鄉賢工作室、28個組新鄉賢館(家),使鄉賢文化成為社會治理的嵌入力量,起到“潤滑”和“減震”的作用。自鄉賢組織成立以來,高嶺新鄉賢參與調處化解涉及土地、婚姻、鄰里關系、民生工程建設等各類矛盾糾紛,調處率為95%以上。

  記者后記】唐代詩人宋之問曾留下名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在這里,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改為:“嶺外音書連,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親,頻頻問來人。”外出務工使許多“游子”與家鄉的血脈聯系變得疏離,與培育他們靈魂和性格的故土文化變得隔膜,以致“近鄉情更怯”。如何讓年輕人記得住“鄉愁”,拉近他們與鄉村的時空距離和心靈距離?高嶺的實踐說明,不妨在“文”“體”兩方面著力,使鄉村振興真正施展“文武全才”之功。

  相關閱讀

  【宿松調研行】黃梅戲故里有新曲(一):安徽全省就業扶貧的現場會為啥開到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