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入蜀。翌年春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筑草堂卜居。而后,“花重錦官城”“窗含西嶺千秋雪”等美景盡收杜甫筆下。

  千余年時光流轉,草堂依舊,公園城市的畫布跨越龍泉山向東蔓延,迎來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

  從2018年開啟公園城市建設的元年,到如今“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大美形態日益彰顯,公園城市成為“十三五”成都答卷中最亮眼一筆。

  守城市初心,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先秦筑龜城,堅持因勢利導,構筑中軸線、打通微循環,實現了采光集熱通風與山川河流地勢的整體協調;

  隋唐擴秦城,遵循城園同構,挖筑摩訶池、開鑿解玉溪,實現了津流徑通、春松華茂的整體形勝;

  明清起新城,注重以文化城,興修回瀾塔、建造望江樓,實現了山水秩序與人文特質的整體交融;

  ……

  古蜀先民的營城實踐,體現了對山水人居要素的綜合駕馭,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筑城智慧。這是“因天時就地利”的成都營城基因。

  如今,如何堅守“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成為全世界城市工作者孜孜求解的時代課題。

  面對這一課題,成都這座千年古城更為自信: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

  過去三年,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納入國家戰略規劃,成都被寄予率先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新路的時代使命。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就是要直面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多元性、復雜性,堅持“人城產”邏輯,在自然與有序之間權衡調適,不斷探索轉型發展突圍之路,努力打造標定時代發展高度、承載美好生活向往的“未來之城”。

  面向未來,在這里,將形成“青山綠道藍網”相呼應的公園城市空間形態、“軌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園城市運行動脈、“生產生活生態”相統籌的公園城市發展空間、“巴適安逸和美”為特征的公園城市社區場景、“開放創新文化”相協調的公園城市發展動能。

  敢為人先,開創引領未來之城

  縱觀城市規劃發展史,19世紀末,英國城市規劃師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理論。在國內,錢學森于1984年提出“構建園林城市”設想,他呼吁“把整個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園林”。

  城鎮群、世界城市、田園城市、園林城市......這些概念都有理論可追溯,而公園城市則需要成都這個首提地在實踐探索中豐富其內涵。

  城市與公園最早產生聯系,是在1843年。英國利物浦市建造了伯肯海德公園,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公園就此誕生。隨后,沉睡于高樓廣廈間的“綠洲”——紐約中央公園,成為觀察紐約的一個窗口。

  公園城市,不同于城市公園,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沒有對標城市,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對成都來說,公園城市建設,是挑戰,也意味著更多可能性。

  相比城市公園,公園城市則更具前瞻性,它是覆蓋全城市的大系統,是公園和城市的有機融合,而不是孤島式的公園。

  在先行先試中,成都已經開創了多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成立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立全國首個公園城市規劃研究院——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制訂全國首個公園社區規劃導則《成都市公園社區規劃導則》;發布全球首個公園城市指數。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成都建成貫穿全域的天府綠道4408公里,新增綠地面積3885萬平方米。這些“綠色家底”不止好看,還能促進生態價值轉化。以錦城公園為例,其建成運營后,據初步估算,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量約為269億元,預計可產生40年以上的持續性效益,總價值達1萬億元以上。

  正加速成型的世界最長綠道體系——天府綠道,正成為成都最大的“網紅景點”制造機。沸騰小鎮、杏花村……一個個“網紅打卡點”的誕生,背后是成都以“綠道+”串聯起“以道營城、以道興業、以道怡人”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未來,生態價值激活帶來更多創新實踐的可能性。綠道綜合價值信息和生態健康指數的研究發布,綠色金融服務供給機制的創新,生態資產證券化,“綠道銀行”“生態賬戶”的探索設立等舉措也值得更多期待。

  公園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設公園城市,旨在打造開放型、可達性、親民性的公園體系,打造人人向往的人居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背后,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作為城市科學與區域規劃的理論先驅之一,格迪斯提出“生活圖式”,從地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的觀點,就人、地、工作關系來綜合分析城市。

  在“人城產”的營城邏輯下,成都“生活圖式”更具人本情懷。這一點,僅從城市吸引力便可窺其痕跡。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1658.1萬人。人口吸附能力不斷增強,2015年至2019年,常住人口分別比上年增加23萬、126萬、12.7萬、28.5萬、25.1萬!跋癯啥既四菢由睢保阎饾u成為一種引領時代潮流的價值選擇。成都更是連續12年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交通標配,地鐵見證一個“拼搏的成都”,也洞見了一個“溫暖的成都”。TOD模式重塑城市格局,車站不是一個“過路”的地方,而是“聚集”的地方,人聚財聚商氣聚。從打造西南地區首個“地鐵母嬰候車室”開始,成都地鐵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母嬰候車室+哺乳室配套設施。同時,推行“地鐵+”接駁出游模式,便民設備助力疫情防控。

  過去,這座城被“溫暖”標注;未來,初心仍在。

  秉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成都提出“十四五”期間大力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著力構建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空間、新形態、新范式、新風尚。在具體目標中,諸多亮點頻現: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建設“東部森林”,建成1萬公里天府綠道和1千公里“天府藍網”;加快建設“無廢城市”,讓公園城市成為新業態新模式策源之地;半小時通勤人口占比達45%。

  基本形成“大都市區—區域城市—功能區—新型社區”四級空間體系和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形態,也是“十四五”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攬,“入則自然清幽、出則繁華擁簇”的美好生活圖景,已在成都徐徐展開。(文/錢小凡 攝影/蔣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