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進貴州貴安新區的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以下簡稱“信息園”),只見一棟棟數據機樓有序排列,機房內的服務器高速運轉。“10年前,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來自全國的海量數據在這里完成存儲、運算,又從這里輸出、服務各行各業。”信息園算力中心職員廖偉說。
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建設初期(上)與當前景象(下)對比圖(央廣網發 欒小琳 制圖)
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面對信息化潮流,只有積極搶占制高點,才能贏得發展先機。要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入融合,必須在信息化方面多動腦筋、多用實招。
轉眼10年過去了,作為貴安新區首個啟動建設、投產的數據中心,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算力增長300%;園區機架規模增長12倍達1.4萬架,服務器數量激增700倍至12萬臺,已成為我國南方規模最大、數據交互最活躍的國家級算力節點。
“總書記當時還來到我們信息園考察,希望園區高起點規劃和建設,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一直激勵著我們,成為這十年乃至以后努力前進的方向。我們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希望通過信息化賦能,為老百姓帶來更便捷的生活服務。”廖偉說。
這些年,每到夏季,貴州都以清涼天氣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大批游客前往。“出行,我們最擔心天氣問題,尤其是山區天氣多變,怕遇上臨時強降雨或者雷暴天氣等影響行程計劃。”來貴陽旅游的游客陳尚文說。
游客查詢貴陽實時天氣情況(央廣網記者 任振國 攝)
“短臨氣象預測算法一定程度上能解決這個問題。”貴州省氣象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丁旻說。目前,他們依托大數據技術研發的短臨氣象預測算法已投入使用,老百姓可以實時了解當地各個時段的降雨概率,讓出行更舒心和安心。此外,數據分析還為防災減災提供了技術支撐。
不僅賦能智慧氣象預測,信息化高質量服務還不斷在農業生產上延伸。
“以前防病蟲害可是個大難題,農藥主要靠人工噴灑,費時費力成本高;現在稻田里安裝了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蟲子被吸引到設備箱體內后,內置攝像頭會自動采集蟲體照片上傳,識別害蟲種類,指導精準防治辦法,田間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貴州省農科院信息所智慧農業團隊專員王虎說。
王虎正在查看物聯網自動蟲情信息采集設備情況(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通過信息采集、數據分析,貴州省農科院信息所實現了對蟲害的遠程分類、監測、預警,同時還可以對作物生長進行智能化監測、水肥一體化管控等,全方位為山地農業保駕護航。
截至今年6月,貴安新區已累計引進大型及以上數據(算力)中心26個,智算占比超98%,是全國算力規模最大、智算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從服務民生需求到賦能產業發展,一個個生動的數字信息化場景,正悄然改變百姓的生活。
“近年來,貴陽貴安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數字活市’賦能高質量發展,堅持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旅游、勞動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持續發力,讓技術有溫度,讓服務更精準,助力百姓生活更‘智慧’。”貴陽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貴安新區大數據和科技創新局局長張雪蓉說。
總監制:駱紅秉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監制:伍剛 宮歆慧 蔡榮波
統籌:陶玉德
策劃:欒小琳 卜葉
記者:欒小琳 任振國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