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被濫用,成為侵犯他人權益、誤導公眾的工具時,其負面影響便不容忽視,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規范“糾偏”。

最近,經典國產老劇被AI“魔改”的視頻在網絡熱傳!墩鐙謧鳌纷兂闪恕皹寫鹌,《紅樓夢》被改成了“武打戲”……很多難以想象的畫面,通過AI軟件真切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AI“魔改”是創意還是惡搞?

記者在某視頻平臺上搜索發現,《甄嬛傳》成了“槍戰片”,甄嬛手持沖鋒槍收拾情敵。此外,四大名著也沒逃過AI“魔改”,《紅樓夢》變成了“武打戲”,柔弱的林黛玉變成了林教頭,還玩起了“林黛玉倒拔垂楊柳”;《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張飛化身“變種人”。在網上熱傳的片段里,上一秒還是孫悟空一氣之下返回花果山的經典橋段,下一秒孫悟空和沙悟凈就騎上了摩托車揚長而去。

《甄嬛傳》畫面被AI“魔改”(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對桃園三結義經典橋段的“魔改”中,原本是“喜歡結交天下英雄豪杰”被改成了“最愛結交地痞流氓”。最讓人驚詫的是,視頻中角色說臺詞時,嘴形幾乎讓人看不出任何破綻,足以以假亂真。

對于泛濫的AI“魔改”,不少人在某短視頻網站發布AI“魔改”制作教程。例如,“一分鐘教會你如何制作,需要AI漲粉的朋友可以”“基本看了就可以學會”“AI‘魔改’甄嬛傳,15天漲粉10萬教程”……操作者甚至不需要任何視頻剪輯軟件基礎,只需用文字描述一下,不論多荒謬的畫面AI軟件都能做出來。

記者發現,按照發布的制作步驟顯示,導入需要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輸入一段描述詞,如“幫我生成一段能夠讓畫面中的角色騎著摩托車離開”的文字,再經過簡單的視頻剪輯,很快就可以生成想要的效果。

經常上網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已經多次刷到這類視頻,一些創作者為吸引眼球,過度追求新奇和搞笑,讓她難以接受。

“剛開始看覺得還挺搞笑,后來看多了,我都想不起來這些經典場景本來是什么內容了。 這些視頻過多追求出其不意,沒有底線地修改經典,傳遞的價值觀大都是錯誤的,我覺得是過度娛樂了。”

律師:AI“魔改”電視劇或構成侵權

“魔改”電視劇其實并不是新鮮事,一直以來就有對經典影視劇的改編,但此前更多地是對相關橋段進行剪輯、配音等操作。

現在借助AI軟件,普通人能夠輕松將經典影視劇中的角色和場景“移植”到全新的語境中,帶來夸張的變化,沖擊感官認知。

對此,北京市兩高(鄭州)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張博表示,“魔改”這個詞一聽就帶著點“調皮”,無論是換臉、改臺詞還是加入新情節,都是對原影視劇內容的再創作。但是,在追逐流量的同時,也滋生了很多新型侵權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影視劇制作者享有改編權、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專有權利。第五十二條第一款,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構成侵權。第五十二條第六款,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也構成侵權。因此,未經授權,使用AI工具改編經典影視內容并在網絡上傳播,屬于典型的侵權行為。

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權保護的是個人對其肖像的控制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其肖像。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

張博認為,AI“魔改”視頻涉及影視演員的形象,比如利用AI工具改變演員的動作、表情和臺詞,涉嫌侵犯了演員的肖像權和名譽權。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首先,對影視作品進行AI“魔改”,實際類似于二創,因此創作者需要原作品版權的授權,否則可能會涉及版權侵權問題。雖然有些創作者通過平臺來獲取影視資料,即使在這個平臺進行二創,也要看平臺有沒有相關作品進行二創的權利,即有無版權授權。其次,即使獲得版權授權,AI“魔改”也未必都合法,而是要看有沒有侵害到人格權益。人格權益有一些是表演者權利,還有一些涉及聲音權。例如,在AI“魔改”過程中,利用別人的聲音作為聲音的輸出,這就有可能涉及表演者聲音權等人格權利。

“魔改”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青年劇作家、導演向凱認為,影視經典既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如果《三國演義》張飛等人物形象被肆意扭曲,甚至被“魔改”成了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的形象,是對經典的褻瀆。

“為了流量,毫無邊界地‘魔改’經典IP,這完全是錯誤的一種方向。 這些經典作品劇本的創作周期都有好幾年,導演也付出了很多精力。現在通過AI技術改編,把我們原創者表達的內涵、思想都改變了,違背了原創者的初心。”向凱說。

有人認為“魔改”也是一種創新, 但在向凱看來,這種“魔改”片面追求奪人眼球的效果,充斥低俗惡搞,超過了對原著進行改編所允許的限度。

“這種‘魔改’不是創新,不具備任何美感,尤其是把一些嚴肅情節改成搞笑情節,變成另一層含義,這都完全違背了創作的原則。改編一定要在合法、不侵犯版權的情況下進行合理改編。”

向凱呼吁,對于這種現象,不能一笑了之,需要嚴肅對待。“我覺得這種風氣要引起社會警惕,希望原創作者站出來保護自己的版權,也希望平臺對這種改編作品嚴格審核,改變現在這種狀況!

AI“魔改”亂象何解?

針對一些AI“魔改”問題,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指出,近期,AI“魔改”視頻以假亂真、“魔改”經典現象頻發,要求各相關省局督促轄區內短視頻平臺排查清理AI“魔改”影視劇的短視頻,限期反饋工作情況;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核要求,舉一反三,對各自平臺開發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進行自查,對在平臺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準入和監看,對AI生成內容作出顯著提示。

網絡上關于AI“魔改”的視頻教程(央廣網發 圖片來源于網絡視頻截圖)

根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規定,提供者應當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對圖片、視頻等生成內容進行標識。此外,《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第十七條指出,深度合成服務提供者提供以下深度合成服務,可能導致公眾混淆或者誤認的,應當在生成或者編輯的信息內容的合理位置、區域進行顯著標識,向公眾提示深度合成情況。

朱巍說,創作者在對外發布AI改編的內容時,必須要明確告知公眾作品經過AI處理,如果沒有告知屬于違規行為。

AI“魔改”亂象該如何治理?張博認為,首先是完善立法,國家可以出臺專門的規定,明確AI技術適用范圍和惡意侵權的懲罰措施。其次,平臺方面應引入更高級的AI識別技術,用于監控并攔截涉嫌侵權的“魔改”內容。此外,相關部門可以普及“魔改”與侵權的關系,號召大家尊重原作,推動版權方與創作者之間的合法授權合作,既保護版權又支持創新。畢竟,經典不能亂“魔改”,二創也要守邊界,別一不小心把娛樂故事變成了侵權事故。

對此,網友表示“惡搞不是瞎搞”“確實該管管”。

AI魔改、AI換臉、AI合成虛假視頻……一系列技術濫用問題,不僅嚴重侵犯他人肖像權、名譽權、著作權,也是對公共信任的侵蝕。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作為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新,為內容創作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從智能編輯到個性化推薦,從虛擬形象到增強現實,AI技術正在不斷拓展內容創作的邊界,為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元的視覺體驗。

然而,當技術被濫用,成為侵犯他人權益、誤導公眾的工具時,其負面影響便不容忽視,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規范“糾偏”。一方面,創作者在對外發布AI改編的內容時,必須要明確告知公眾作品經過AI處理,做出顯著標注提示,避免讓人混淆。另一方面,平臺方也應加強對上傳內容的審核與管理,對于惡意“魔改”、虛假合成的視頻,要及時下架并采取適當措施提醒或約束相關責任人。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界定AI技術的使用范圍和法律責任,為創作者和受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護。

來源:央廣網綜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網友評論等

記者:汪寧 王遲

本期編輯:蔡夢雨

編輯:李岸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