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8月12日消息(記者王晶 實習記者趙潤艾 通訊員劉洋)王明利,現任重慶市三江站副站長,1981年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從一名扳道員開啟了鐵路生涯的第一步,先后從事過連結員、信號員、助理值班員、車站值班員。40年的時間,王明利只在一個站,只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守護三江站。
王明利在車站站臺上(央廣網發 蘇志剛 攝)
三江站,坐落在重慶市綦江區三江街道,靠近綦江。鐵路在這里一分為二,一邊是涪三線,一邊是川黔線。每天車站職工上下班要通過“水路”轉到陸地。
三江站最繁華的時候有一百多名職工,停靠4趟旅客列車,有到廣州的、西安的、貴陽的,當列車一停到站臺,車站客運員馬上幫著旅客上車,賣泡面和拿著水壺的人在窗外努力地吆喝、奔跑著。王明利從事連結員的時候,車站還有貨運,調車工作也很繁忙,指令并不像現在這樣通過對講機發送,白天是手信號,晚上是信號燈。
三江站俯視圖(央廣網發 蘇志剛 攝)
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如今,車站僅剩下一對慢車,乘車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車站再也沒有了昔日熱鬧的場景,曾經人山人海的候車室,現在也變成了職工的間休室。
現在,三江站調車組的中年職工,幾乎都是王明利的徒弟,年輕職工都是他的徒孫,彼此間十分親近。由于長期日復一日的戶外作業,工務職工的工作服常年沾滿油漬,混合著汗水和雨水,指甲縫里永遠嵌著污漬。
王明利在接車(央廣網發 蘇志剛 攝)
“坐船去上班,不用威尼斯,在三江站也可以”,這是車站職工普遍流傳的話。王明利從最初搭載十個人的“烏篷船”,幾經更換,今年,地方政府換成了可以搭載三四十人,且更安全的“水上巴士”。
40年間,“船家”也是換了一個又一個,現在的“船家”叫老霍,已經在這里工作了6年。為了方便運送需要過河的人,老霍住在了河對面的小屋里,即使在對岸喊一聲“老霍,過河”,他也能從水聲、蟲鳴鳥叫聲中分辨出來。王明利每次坐船時,總要和老霍聊聊天,如果有暴雨預警,他臨走時必定囑咐老霍幾句,“暴雨要來了,多注意安全”。
如果河水上漲到一定程度,渡船就會停開,車站職工要到達車站只能沿著一條廢舊的專用線鐵軌走三四十分鐘。
王明利看著高漲的河水,渡船不能開了(央廣網發 蘇志剛 攝)
渡船一旦停了,車站職工的食材就要靠手提肩扛。王明利身上有著他們那一代鐵路人的特點,業務好、干活認真,也樂于助人,關心職工,他在車站總是“閑不住”。為了讓職工吃飯有保障,王明利在車站開荒種地,種了豇豆、馬鈴薯、秋葵等,還和車站炊事員一起喂養了雞、鴨、鵝。
王明利在自己開墾的菜園摘菜(央廣網發 蘇志剛 攝)
王明利說:“在鐵路小站上班,如果吃飯都有問題,那讓職工干好工作就顯得蒼白無力。”
像王明利這樣五十多歲年紀的人,車站還有好幾個,很多熟人的稱呼由“小李”“小張”變成了“老李”“老張”,王明利也從“小王”變成了“老王”。
他們文化水平不高,是地地道道的實誠人,也講不出很多大道理,卻用一生堅守在鐵路小站,重復日復一日的鐵路工作,成為鐵路小站的基礎和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