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制作:張佳琪 潘劍)
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記者孫冰潔 張佳琪 潘劍)提到北京市海淀區,如果要選出最能代表它發展變化的關鍵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中關村。
上世紀80年代,中關村舊貌(資料圖)
幾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的小村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人們來這里主要為了淘一些電子產品、組裝電腦等。
改造一新的中關村智造大街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當年的“電子一條街”如今已經變身為“中關村智造大街”,電子商鋪也從零星幾家小店,發展到擁有17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技工貿總收入達3941億元、出口創匯27億美元的高科技園區。
從世界各地趕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年輕人(中關村創業大街供圖)
如今的中關村,已經告別了狹窄的沙石路、低矮的居民房、大片的農田。一棟棟大廈破土而出,新的地標——中關村金融中心——中關村高度第一的標志性建筑、世界第一個雙曲面橄欖塔式建筑拔地而起。三十而立的中關村不僅成為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
位于中關村東路的搜狐大廈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1978年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
46歲的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敏銳地嗅到了春天的味道。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一間十幾平米的倉庫里,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民營科技企業的前身——“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行走在中關村的創業者們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陳春先、柳傳志、俞敏洪、李彥宏、雷軍等無數個鮮活的名字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發展和變化,一代又一代的“中關村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飽含創新的標識和無數探索故事。
海龍電子城新貌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海龍電子城也是中關村進行改造升級的一個經典案例。在2007年以前,這里大大小小的店內商鋪數量多達600家,生意好時一家店鋪一天能接上幾百個訂單。但從2007年起,隨著電商興起,海龍的業務也受到一定影響,開始了新一輪的升級改造。
創業咖啡館林立的中關村創業大街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海龍等賣場的停業雖然令一代人唏噓,卻擋不住距離海龍西側幾個路口的創業大街飄散過來的咖啡香氣。升級后的中關村大街,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
為創業團隊提供一條龍服務的創業會客廳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從最初海淀區一塊試驗田,擴展到現如今一區多園,中關村已經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風向標。中關村的精神文化也在30年間涓涓不斷的滋養著中關村人。
中關村某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的智能機器人 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 攝
1978年至2018年,改革開放40年的歲月濃縮在7.2公里的中關村大街上。新一代的創業者在這里崛起,從上一代人的“下海潮”到當代青年的“雙創”大潮,一代過去,一代又來,那些驕傲的追風少年雖然已兩鬢斑白,但創新的精神和試水的勇氣一直在延續。它不會因為拆除白頤路的塵土飛揚而消逝,也不會停止于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空飄散的咖啡香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