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tkqou"></i>
  • <i id="tkqou"></i>
  • <i id="tkqou"></i>

          央廣網

          青島:“海洋+”藍圖構筑智慧夢想

          2018-05-12 00:51:00來源:央廣網

             

            青島深海基地 央廣記者 高藝寧 攝

            央廣網5月12日消息(者 高藝寧 朱敏 王王成林)5月的青島鰲山灣,海風滌蕩,碧浪揚帆,這里是“蛟龍”號夢想起航的地方。“科學號”海洋考察船把青島作為母港,停泊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海西灣。

            蛟龍”號、“向陽紅01”、“科學號”等一批深遠海裝備的投入使用,實現了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開發”的時代跨越;以智能浮標、深海Argo為代表的國產高端裝備的研發,擺脫了海洋環境監測探測裝備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海洋智能超算與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打破了國外發達國家對海洋大數據的技術壟斷……

            這片依海而生的青青之島,正譜寫著波瀾壯闊的藍色篇章。

            “作為全國著名的海洋科學城,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江汀說。

            “蛟龍”號:中國經略深海的先行官

            7062米,是“蛟龍”號創下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潛世界新紀錄。這一“中國深度”,意味著“蛟龍”號能夠進入全球99.8%的海底深淵,標志著中國海洋開發技術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深海人潛水器蛟龍”號1:1模型 央廣者 高藝寧 攝

            在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記者看到“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在進行維修和升級。白色圓身,紅色尾翼,鯊魚型外形,構成了記者對它的第一印象。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告訴記者,作為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堅實的“大后方”,青島深海基地是“蛟龍”號的母港,并為其提供運行與維護保障。借助于國家深海基地,“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目前已完成5個航次、150多次下潛的試驗性應用,100%安全下潛。

            在丁忠軍看來,“蛟龍”號是海洋科學領域當之無愧的大國利器。據他介紹,自2012年試驗性應用以來,“蛟龍”號足跡到達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區等7大海區,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樣品和數據,為我國搶占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投入使用,改變了過去的海洋勘察方式,使我國海洋調查研究發生了里程碑式、革命性的變化。”

            談及“蛟龍”號研發的重大意義,丁忠軍說,從科技發展角度來看,它開創了我國深海資源勘探的新模式;推動了我國載人深潛相關技術的大跨越式發展;而從海洋國家戰略出發,也增加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的話語權。

            按計劃,2020年,“蛟龍”號將再次扎入深海,執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務,途經南海。據丁忠軍介紹,此次環球航行計劃與十幾個國家合作,其中主要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我們有考慮和合作國家的深海領域科學家共同下潛,進行海底勘探研究。”丁忠軍說。

            如今,“蛟龍”號已經成為中國經略深海遠洋的先行官,引領著我國研發更多先進裝備,去探索深海遠洋,尋找更多珍貴,甚至未知的資源。丁忠軍向記者透露,目前,我國正開展全海深載人深潛技術研究,萬米級載人潛水器計劃于2021年下水。

            “我國的載人深潛技術已經跨越‘跟跑’階段,來到了從‘并跑’到‘領跑’的轉折點。全海深載人深潛技術攻關完成后,我們將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實現全球領跑。”丁忠軍說。

            “互聯網+”:為經略海洋插上翅膀

            坐落于青島市即墨區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全國海洋領域唯一的試點運行國家實驗室,擔負著探索積累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建設的經驗,引領我國海洋科技發展的使命。

            “海洋是發動機,海洋是生命線,海洋是聚寶盆。”海洋國家實驗室超算中心主任魏志強告訴記者,超算中心通過仿真和計算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是海洋最聰明的“深藍大腦”。

            “觀測、理論和計算是我們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三大基石,計算處于其中核心地位。”在魏志強看來,“互聯網+”為經略海洋插上騰飛的翅膀,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算作為“新三駕馬車”,已經成為未來海洋研究所必需的、核心的支撐手段。

            

            海洋國家實驗室超算中心 央廣記者 高藝寧 攝

            “計算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據魏志強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領域最快的超算中心,為透明海洋、藍色生命等戰略任務實施提供了穩定、全面的計算能力支撐。“計劃到2020年,建成全球最快的下一代超級計算機,每秒運算將達到百億億次。”

            不僅內在“功夫”過硬,海洋科技國際合作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增強。海洋國家實室國際事務部部長攻克告訴記者,實驗室正規劃建設全球海洋協同創新網絡,醞釀實施國際合作專項,推動“西太平洋動力過程”等國家海洋大科學計劃,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創新體系建設,助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去年我們首次和上合織成國俄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完成了北極地古氣候聯合調,來計劃攜手俄斯等國家合作建設國際北極研究中心。”攻克介紹說。

            自動化碼頭:加速海洋經濟產業體系構建

            港口是全球經濟貿易最重要的樞紐。加快港口建設,是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一間工作室內,工作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關注著碼頭的一舉一動。透過屏幕,記者看到整個碼頭空無一人,不同類型的特種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完成裝卸作業。

            

            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央廣記者 朱敏 攝

            “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是世界領先、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的無人碼頭,也是全球最安全環保、智能高效的碼頭之一。”青島新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杰敏向記者介紹碼頭自去年5月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兩度刷新了集裝箱作業的世界紀錄。

            楊杰敏告訴記者,與傳統人工碼頭相比,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效率提高了30%,平均作業效率達到每小時33個自然箱。“傳統兩個泊位的集裝箱碼頭,大約需要60多名操縱司機,現在只需9個人就能完成之前60人以上的作業量。”

            “自動化碼頭的順利投產,是青島港由‘汗水經濟’向‘智慧經濟’轉變的重要里程碑,極大加速了青島海洋經濟產業體系的構建。”楊杰敏說。

            青島港是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港口樞紐。楊杰敏透露,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產生了濃厚興趣。“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相關先進技術和運營體系,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業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 范斯騰

          青島:“海洋+”藍圖構筑智慧夢想

          5月的青島鰲山灣,海風滌蕩,碧浪揚帆,這里是“蛟龍”號夢想起航的地方。

          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v_午夜福利精品无码无删_91大神大战丝袜美女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国产视频大全
          <i id="tkqou"></i>
        1. <i id="tkqou"></i>
        2. <i id="tkqou"></i>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观看的三级网站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 日本黄线在线视频免费看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