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藥補醫機制將成歷史 業內:切實減輕患者負擔
2015-05-20 15:11: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明確取消藥品加成,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到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群眾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
這一意見是繼此前宣布取消政府藥品定價、發布《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政府在醫療改革上的又一大動作。業內人士認為,此輪醫療體制改革的超強力度,將切實降低患者的就醫負擔,也能有效遏制藥品流通領域的腐敗行為。
取消藥品加成收入 減輕患者就醫費用負擔
“一人得病,幾代受窮”,“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小病拖,大病挨,病死才往醫院抬”,這些民謠的背后是我國民眾醫療費用高企的現實。近年來,天價醫藥費事件不時見諸報端,醫患激烈沖突事件也更是司空見慣。
而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是與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實行的以藥補醫體制分不開的。所謂以藥補醫,就是醫生在治病的過程中掙到自己的工資,開的藥越多越貴,收入就越高,藥品的高利潤也拉動醫院的經濟效益,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轉。以藥補醫機制是計劃經濟時期藥品加成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變異而逐步演變成的一種逐利機制,這種機制使公立醫院運行偏離了公益性軌道。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撰文稱,公立醫院逐利多為政策性的結果,政府財政補助極少,僅占公立醫院收入的10%以下,國家政策難以落實;醫療服務定價嚴重扭曲,專家門診診療費僅為4-10元/人次,不能體現合理的勞動價值;藥品和醫療耗材費用虛價奇高,甚至高于香港數倍,醫務人員行為扭曲,誘導過度醫療。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公立醫院改革的最大“手術”是破除以藥補醫機制,與此同時,通過適當提高服務收費和政府補貼這兩道閘門,通過醫保支付銜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取消藥品加成后公立醫院收入減少的問題。
北京市醫管局局長封國生對媒體表示,取消藥品的補償,也就切掉了藥品收入和醫院的利益關系。這樣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隨著改革的推進,收益最多的無疑是患者,尤其是就醫的經濟負擔較以往減輕了不少。
從2012年7月以來,北京市醫管局先后在友誼醫院和朝陽醫院等五家醫院進行試點,取消15%的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增設醫事服務費。截至今年2月底,5家試點醫院門診醫保患者的藥占比由過去的70%下降到了現在的58.8%,藥品的銷售減少了,藥品的使用更加合理了。
中國農工黨中央研究室副主任石光也指出,公立醫院改革從面上來看已經覆蓋1400多個縣,有12個省全部推行了公立改革。而且取消以藥補醫的機制,已經有三分之二的縣市實現。公立醫院的改革已經在新一輪改革中列為重中之重,無論是醫療保障制度還是醫療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藥品流通改革,進展非常快。
改革藥品采購機制 切斷以藥補醫利益鏈
5月18日,浙江省衛生計生委就《創新全省藥品集中采購機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全國第一個宣布改革藥品集中采購機制的省份。根據征求意見稿,浙江省藥品價格將由醫療衛生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按照“帶量采購、以量換價、成交確認”的原則,通過談判產生,衛生行政部門加強監督管理,不介入具體采購事務。這意味著,醫療衛生機構可直接采購藥品,行政部門對藥品交易行為從審批轉換到監管,這被認為能有效遏制藥品流通領域的腐敗行為。
國務院醫改辦負責人此前對媒體表示,改革藥品采購機制,是切斷以藥補醫機制利益鏈的重要環節。當前藥品和耗材費用虛高是加重群眾看病負擔和醫院運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國際和國內的實踐充分證明,實行“招采合一、量價掛鉤、雙信封制”的集中招標采購辦法,有利于切斷以藥補醫利益鏈條,有利于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有利于遏制藥品流通領域的腐敗行為,有利于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企業健康發展。
近期,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針對不同類別的藥品,明確了分類采購的辦法。特別是對臨床用量大、多家企業生產的基本藥物和非專利藥品,要發揮省級集中批量采購優勢,由省級藥品采購機構采取雙信封制公開招標采購,以量換價;對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建立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價格談判機制,醫院作為采購主體,按中標價格和談判結果采購藥品,擠出流通環節的水分。
編輯:李江雪
關鍵詞:發改委;醫藥;企業;改革
2015-05-20 15:10:00
2015-05-20 15:09:00
2015-05-20 15:08: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