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泉:新聞、活動、服務——有價值報紙的三駕馬車
2014-11-30 17:08: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成都商報社總編輯陳海泉
央廣網北京11月30日消息(記者鄒佳琪)昨日(29日),成都傳媒集團黨委委員、成都商報社總編輯陳海泉在“新融合 新思維 新發展——媒體轉型與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論壇”上闡述了他對媒體轉型的思考,他以成都商報發展為例,表示,在網絡時代做一張有價值的報紙首先就是新聞、活動、服務三駕馬車。
據最新數據,成都商報是中國西部發行量第一的報紙,也是中國西部影響力最大的報紙。陳海泉介紹,在媒體轉型方面,商報的理念是“比最激進的慢半步,比最保守的快兩步”。陳海泉提出,要辦一張網絡時代有閱讀價值的報紙。
從傳遞信息向傳遞價值改變
什么是網絡時代有閱讀價值的報紙?陳海泉指出,在互聯網不發達的時候,報紙的主要內容是傳遞信息,而目前,在傳遞信息上紙媒并不具有優勢,微博微信都快得多。但紙媒還有另外一個內容,就是傳遞價值,其中的一點思考就是去碎片化。
陳海泉說,碎片化的東西第一時間出現在微博、微信上,報紙第二天再發就沒什么意義。曾經報紙為了強調信息量、豐富度強行要求一個版面要有多少條稿子,那個時候做加法,而現在要做減法,盡可能在所有的信息里打撈出最有價值的幾條,奉獻給讀者。目前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陳海泉表示,我們要對報紙的價值進行重新定義,從傳遞信息向傳遞價值改變,具體來說要做到“在網絡上看熱度,在報紙上看深度;在網絡上看表象,在報紙上看真相;在網絡上看現象,在報紙上看背景。”。陳海泉說,這應該是我們的理想和方向。
三駕馬車——新聞、活動、服務
在網絡時代怎樣做一張有價值的報紙,陳海泉指出,首先就是三駕馬車——新聞、活動、服務。
此前,媒體講內容為王,后來又提出了渠道為王、終端為王、技術為王,陳海泉指出,現在新媒體還有內容為王的活路。他說,“如果一個新聞媒體失去了原創的新聞內容,媒體機構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他以成都商報《為證扶人小伙撞倒老父 四兄弟刨出尸體求真相》一篇報道為例,指出,只有專業的新聞機構、專業的操作手段才能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內容,而這些不是自媒體、個體能夠做到的,這也是媒體機構能夠存在的唯一理由。“這樣的新聞,無論放在哪一種媒體上,都會有很多點擊”,陳海泉說。
“現在互聯網講究分享、參與感,講究與受眾互動,最好的手段就是活動”,陳海泉如是說。據介紹,成都商報每年做一兩百次活動,并且成立的獨立的活動營銷策劃公司,2014年收入達到了1.2億。在陳海泉看來,活動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手段。
而在服務方面,陳海泉說,“用戶要對你產生依賴性,這就需要服務。”
最難復制的是思想和價值觀
如何來實現做一張有價值的報紙,陳海泉指出,單靠版面贏得受眾很容易復制,但最難復制的是思想和價值觀,所以要推出深度報道、調查新聞、專欄文章和數據新聞。“以前我們認為記者看到的東西就是真相,現在看來數據化時代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可能數據揭示的東西才是真相。”陳海泉說。
基于這種認識,陳海泉以成都商報為例指出了發展策略,“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擺脫原來對傳統媒體成功的路徑的依賴;以技術為支撐,很多內容的生產要靠技術來配合;未來的團隊結構40%的人做內容,40%的人做技術,20%提供保障。”為此,成都商報建立了中央廚房式工作模式,實行總指揮總協調總調度;形成官方微信公共號、談資、悠哉三大核心產品,并建立微博微信獎勵機制利潤分享機制;建立網絡分享、大數據兩大平臺,為營銷提供支撐采集用戶行為數據。
除此之外,陳海泉指出,全能型編輯、全能型記者不現實。陳海泉指出,在運行過程中會發現,沒有人是三頭六臂,比如在突發事件現場,攝影記者永遠在捕捉更精彩的鏡頭,放下相機去攝像師不現實的。
編輯:李江雪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